京珐牌
品牌名称:京珐牌
创立时间:元朝
所属地区:北京市
所属行业:加工制造
所属企业:北京市珐琅厂有限责任公司
认定类型:中华老字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认定时间:2006-11-07
认定类型:北京老字号[北京老字号协会]
认定时间:2006-11-07
视频介绍
品牌介绍

 

北京市珐琅厂有限责任公司为国有控股企业,前身是北京珐琅厂,成立于1956年,由“德兴诚”、“德昌”、“杨天利”、“景泰诚”、“明顺诚”等42家私营珐琅厂和专为皇宫制作的造办处人员合并而成。1958年更名为国营北京珐琅厂,郭沫若同志题写了厂名。2002年改制为北京市珐琅厂有限责任公司。

1981年企业商标注册为“京珐”牌,之后发展成为我国景泰蓝行业第一个知名品牌,并连续荣获北京市著名商标称号。是全国景泰蓝行业中唯一的一家中华老字号,企业产品代表了当代景泰蓝发展的最高水平,引领着景泰蓝的发展方向和潮流。1997年公司被国家民委批准为民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2005年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2006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命名为“中华老字号”;2006年景泰蓝制作技艺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2011年11月公司被文化部评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2012年6月建设了近千平方米我国首座景泰蓝艺术博物馆。2014年被北京市老字号协会评定为 “北京老字号”;2016年被中国商业联合会与中华老字号工作委员会评定为“中国景泰蓝第一家”;2017年被北京市商联会、北京市旅游行业协会评选为北京市优质服务商店;2018年3月被评为“首都文明单位”;2018年6月被评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集体”;同年企业分别获ISO14001:2015“景泰蓝工艺品的制作所涉及的环境管理活动”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证书,ISO9001:2015“景泰蓝工艺品的制作”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2019年公司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及国家广电总局评为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公司集景泰蓝设计研发、个性化定制、工艺展示、精品收藏、参观购物、科普教育为一体,是全国最大的景泰蓝产业基地,北京市外事接待单位,北京工艺美术院校实习培训基地。

作为全国景泰蓝行业中的龙头企业,1963年北京市珐琅厂编制了《景泰蓝工艺操作规程》和《工序质量标准》。使景泰蓝行业第一次有了文字标准,这是手工业从经验生产迈向标准化生产的一个开端;1986年北京工艺美术品总公司提出由北京市珐琅厂起草,同年12月北京市标准计量局发布实施了《景泰蓝工艺品企业标准》;1996年3月北京工美集团、北京市珐琅厂起草,同年6月由中国轻工总会发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景泰蓝工艺品行业标准》。从此,景泰蓝行业有了统一的产品质量标准,使景泰蓝的生产逐渐走向科学化管理。

利用企业自身特色,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企业筹建了中国首座公益性景泰蓝艺术博物馆。随即企业建设博物馆配套体验制作中心,以文化传播带动和促进景泰蓝技艺的传承发展。

利用区域优势,打造景泰蓝文化园区建设。利用“景泰桥”、“景泰路”、“景泰社区”、“景泰小学”区域优势,打造与企业景泰蓝文化融为一体的特色园区。

利用品牌延伸战略,做到五个“创新”。创新营销理念,开发具有实用功能的日常生活用品;创新艺术风格,探索艺术“源与流”融合,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应用之美;创新应用领域,将景泰蓝从一般观赏品延伸发展为室内建筑装饰用品;创新销售渠道,依托"互联网+"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之路;创新文化IP,通过自身定位,不断探索新兴领域。

加强企业品牌保护,护航“京珐”发展。近年来企业陆续为40余件具有较高收藏价值的大师、老艺人等经典作品等申请了外观专利,同时,对“京珐”商标首次进行了跨类保护。为“德兴诚”、“德昌”、“杨天利”、“景泰诚”、“明顺诚”这些老字号注册了商标,丰富了企业今后商标的使用范围,使公司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又推进了一大步。

加强产品质量监管,助力国事活动。许多重大政事活动及赠送国礼均是采用珐琅厂制作的“京珐”牌景泰蓝。如APEC国礼《四海升平》及会场的建筑装饰、9·3阅兵国礼《和平欢歌》、新疆建区六十周年中央政府大型纪念品《国泰榴芳尊》、赠送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盛世欢歌》瓶、赠送世界经济论坛的《四面方尊》、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接见厅背景墙大型景泰蓝壁画《三山五园》、宁夏建区六十周年中央政府大型纪念品景泰蓝《美丽宁夏》和广西建区六十周年中央政府大型纪念景泰蓝瓶《八桂飘香》等。珐琅厂凭借过硬的技术和专业的管理队伍攻坚克难完成这些重大的政治任务,多次受到国管局和各级政府部门的感谢和表彰。

京珐牌
历史渊源

 

遥闻元蒙   源起珐琅器

“佛朗”即“佛菻”音的转译,是唐宋以来中国对东罗马(拜占延)帝国的称谓。4世纪,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拜占延帝国,继承了古罗马和古埃及的艺术,其中包括后世很盛行的铜胎掐丝珐琅工艺,并在此基础上创造出具有浓厚东方色彩的拜占延风格的珐琅器。公元6世纪以后,东罗马帝国的珐琅工艺非常发达,12世纪前后掐丝珐琅制作工艺传入西亚地区,并盛极一时。

 13世纪末,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帝国以后,蒙古军队曾席卷欧亚大陆,在征战中,唯技艺工匠幸免于难。蒙古统治者把俘虏的专业技能工匠作为工奴运回后方,专为蒙古贵族服务。此时,在阿拉伯地区流行的金属珐琅制作技术与主要原料就传入中国。 “大食”是唐宋以来中国对阿拉伯地区穆斯林的泛称,当时两地往来甚密。所以这种技艺传入之初,就被称作“大食窑器”、“鬼国窑器”和“佛郎嵌”。虽然这种以金属为胎填敷珐琅釉料烧制而成的器物是舶来品,但在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艺术土壤上,很快就融汇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并形成自己独特、鲜明的艺术风格,成为中国工艺美术史上耀眼的明珠。

元代珐琅器器型端庄大方,构图舒展流畅,釉色明艳温润,具有宝石般半透明光泽。唯原配珐琅器较少,大部分被后人改装过。存量稀少,弥足珍贵。

景泰蓝正名为“铜胎掐丝珐琅”,习称“景泰蓝”,乃是因为在明朝景泰年间,无论是在器形、纹饰、釉色等方面都已达到极高的艺术水平,尤其是蓝釉料有了新的突破:淡白微绿的天蓝,如琉璃般凝重的钴蓝,以及像蓝宝石般浓郁的宝蓝,均无一例外地用来做底色,形成民族特有的艺术风格。色彩清新雅丽,给人以高贵华美的艺术享受,故而被称之为“景泰蓝”。

 由于景泰蓝制作工艺复杂,技术要求严格,釉料配制和烧造技术难度大,原料贵重,生产成本高,所以这种珍贵的珐琅制品在中国诞生之日起,就被实力雄厚、人才济济的皇家所垄断,密藏深宫,为皇室和达官贵胄独享。

 回望大明  走进景泰朝

元末,连年战争,使刚刚兴起的掐丝珐琅工艺又日趋衰落。明王朝建立初期百业待兴,无暇顾及珐琅器的生产,至宣德时期方得恢复和发展。这一时期景泰蓝制品的特点是胎厚体重,多以浅蓝釉为地,亦有少量用灰白釉为地,上压宝石蓝、鸡血红、砗磲白、墨绿、草绿和娇黄等多彩釉,组成缠枝花卉、瓜蝶或云龙戏珠纹。其图案多以缠枝莲作为主体装饰 ,还有蕉叶、饕餮、狮戏球、西番莲和大明莲等纹样。

到了景泰年间,景泰蓝工艺得到了极大发展。无论从艺术手法、制作技术等方面都有了新的提高,规模远远超过前代,宫延内的御用监(皇家厂坊)设有专门制作景泰蓝的作坊。制胎方面达到了相当的高度,胎型有方有圆,并向实用方面转化,除宣德年间胎型外,还有花、花盆、面盆、炭盆、灯、蜡台、樽、壶等器形,使景泰蓝在宫延生活中大放异彩。题材、纹饰增多,有云鹤、火焰等表现道教、佛教内容的题材,有龙戏珠、夔龙夔凤等寓意吉祥的题材,莲纹也更加丰满,枝蔓形状活泼有层次;釉色出现了葡萄紫、翠蓝和紫红等新色,而且釉色具有内涵的亮度和纯度,放射出宝石般的光辉。在装饰手法上,非常注重金工的处理,在器物的顶、盖、耳、足边线等部位,多有錾活装饰。

大体上说,明代的景泰蓝胎的铜质较好,多为紫铜胎,体略显厚重,故造型仿古的多,色彩深沉而逼真,红像宝石红,绿像松石绿。此时的丝掐得较粗,镀金部分金水厚。彩釉上大多有砂眼。正是在有明一代,景泰蓝工艺走向了成熟,以其绚丽多彩、富有民族气息的艺术风格而闻名于世。

 感受满清  细品康雍乾

清代是景泰蓝工艺发展的又一高峰期。清代至康熙时期,政权已得到巩固,经济有了发展,明晚期以来一度停滞不前的御用器的生产开始全面复兴。清初景泰蓝工艺缺乏独创性,无论造型、色彩和装饰大都沿袭明代的风格。清中后期,由于宫延皇室的奢华,对景泰蓝工艺影响很大,景泰蓝工艺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这一时期,景泰蓝制品在皇宫内比比皆是,小到床上使用的帐钩,大到屏风,甚至高与楼齐的佛塔,以及日用品,桌椅、床榻、酒具、砚、匣、笔架、建筑装饰、宗教用品等等,应于用宫延生活各个方面。这时期的制品造型丰富,图案花纹富于变化,掐丝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各种锦纹丝地卷曲自如,而且开始使用手摇压丝机,达到了空前的匀称精美。花鸟草虫图案更加生动多姿,龙凤图案越显刚柔相济,整体趋向精美细秀,而且出现利用文人名画掐丝的作品。釉料品种丰富,出现了桃红色新色釉。粉碎技术也有很大提高,研磨更加精细,对点润技术的提高和作品的表现力起到很大的作用,制品的砂眼也大大减少。风格上不仅继承发展了明代景泰蓝豪华、古典、雅致的民族风格,而且也开始转变为纤巧绮丽,富贵奢华。镀金技术远胜明代,镀金厚重,越显“圆润结实,金光灿烂”。乾隆时期可谓清代掐丝珐琅的鼎盛时期。

 近览当代触摸新经典

民国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由于整个国家和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时期,在这个战乱的年代,景泰蓝工艺及行业也基本上处徘徊、低落的状态。原料物质成本的提高、购买力削弱、从业人员的急剧锐减等,都使得景泰蓝行业奄奄一息。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从业艺人仅剩60余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为扶植、保护景泰蓝传统工艺,于1956年由42家私营珐琅厂、作坊合并成立了公私合营北京珐琅厂,1958年郭沫若同志亲笔题写了厂名。随着对景泰蓝制作工艺的不断保护和抢救,景泰蓝行业获得了快速的发展,景泰蓝无论在造型的装饰纹样上,还是在色彩及艺术水平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产品质量稳定。不仅恢复制作了大量历史传统造型和纹样的产品,还创造了风格各异的新产品,如瓶、盘、罐、洗子等造型样式,花纹多以梅、菊、牡丹、月季、山茶、大地儿花鸟、大地松鹤、勾子莲等图案为主。新品种釉料的不断研制,釉料颜色也增加到60余种,极大丰富了景泰蓝艺术的色彩,一大批景泰蓝精品脱颖而出。

从建厂到九十年代初,企业生产的景泰蓝几乎全部出口,销往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占全国景泰蓝出口总量的70%以上,是北京的出口创汇大户,为北京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

进入九十年代以后,传统工艺美术行业迅速萎缩,企业为履行传承文化遗产的使命,适应市场变化和需求,把景泰蓝产品定位为“国内、国际、旅游”三大市场,并据此开发了华夏文化,欧美文化和伊斯兰三大文化系列产品,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可以说,90年代的景泰蓝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了一个飞跃的发展,形成了具有鲜明文化内涵和时代感的新一代景泰蓝。

2002年企业改制后,北京市珐琅厂有限责任公司,充分发挥了企业品牌、管理、大师、高级技师的优势,在进一步打造大师系列高端精品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拓宽景泰蓝工艺的应用领域,在室内外建筑装饰、城市景观工程等环境艺术装饰方面取得历史性突破,使景泰蓝制作技艺得以更好的开拓、创新和发展。

北京市珐琅厂是目前全国景泰蓝行业中唯一的一家中华老字号,成为生产经营景泰蓝最具权威的专业企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基地,2011年11月又被文化部评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景泰蓝制作技艺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多年来,珐琅厂以鲜明的产品研发优势、上乘的质量和浓厚的文化艺术品位享誉国内外市场,数十年打造的“京珐”品牌,连续被认定为北京市著名商标。企业先后培养了国家级、市级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工程师、高级技师等众多的专业技术人才,形成了一支优秀的设计、过硬的制作和专业的管理队伍,企业汇聚了全国景泰蓝行业三分之二的国家级大师和高级技师。雄厚的专业技术实力,使“京珐”牌景泰蓝在继承明清两代优秀传统技艺的基础上有了飞跃发展,极大丰富了产品的造型、纹样、色彩,工艺质量、艺术水平超过了任何一个历史时期,代表了当今我国景泰蓝艺术的最高水平,引领着景泰蓝艺术的潮流和发展方向。

 透视景泰蓝工艺的历史,可以预见,传统手工艺的发展尚有巨大的空间和潜力,作为中华古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手工艺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重振景泰蓝艺术雄风,必将促进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更加发扬光大,这是每位从事景泰蓝艺术事业同仁的共同责任和愿望,更是景泰蓝艺术源远流长、永葆青春的希望所在。秉承这一历史使命,北京市珐琅厂有限责任公司将一如既往,积极进取,努力使景泰蓝这一中华民族艺术瑰宝在传承中不断发展,更加熠熠生辉。

文化传承

 

多年来,北京市珐琅厂以其产品的研发优势、上乘的质量和浓厚的文化艺术品味享誉国内外市场。产品质量、技艺水平都较以前有了很大提高,应用领域也从过去以陈设品为主,逐渐扩大到室内外建筑装饰工程、城市景观工程、高端政务、商务礼品、大师作品、收藏品、佛教用品、民用实用品以及产品包装等。

企业先后培养了国家级、市级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工艺师、工程师、高级技师等众多的专业技术人才,形成了一支优秀的设计、过硬的制作和专业的管理队伍,企业内汇聚了全国景泰蓝行业三分之二的国家级大师和高级技师。产品数百次荣获国家、部、市级金奖。中南海、人民大会堂、钓鱼台国宾馆、首都机场专机楼、雁栖湖国际会都等国家重要外交接待场所,都用“京珐”牌景泰蓝作装饰,许多经典制品作为国礼赠送外国首脑政要,也深受国内外景泰蓝爱好者、收藏者的喜爱和业内人士的好评。企业先后接待过许多国家元首、政要,我国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多次光临企业。

制作工艺

 

1.设计:景泰蓝设计包括造型、纹样、彩图设计。由于景泰蓝纹样的线条受胎型、丝工工艺和釉料的限制,过稀过密都不行,所以设计人员不仅要具备一定的美术知识和绘画能力,还要熟悉景泰蓝的制作工艺,了解各种原材料的使用性能,以便在创作构思时,充分考虑到制作工艺的特点,使产品具有整体和谐的美感。

2、制胎:根据产品胎型要求,将加工过的紫铜板按图下料,裁剪出不同扇面形状或切成大小不同的圆形,用铁锤打制成各种形状的胎型。以瓶为例,不管大小,都是由瓶嘴、瓶肚、瓶座三部分组成。根据各部位特点,制胎工人将其敲打成所需形状,然后将三部分焊接在一起,攒成完整胎型。有些传统产品可部分使用机械加工,但也需手工攒胎。有些仿古和特殊产品,还要在胎上錾出或镂空凹凸的图案或花纹。

3、掐丝:掐丝用的材料是一种扁铜丝,它是由一般铜丝经加工处理后,按照所需丝号一次次抻拔,再轧成扁丝。掐丝工人用掐(掰)活的镊子将柔软而有韧性的扁铜丝,按照图纸掐(掰)出各种图案、花纹,然后蘸着白芨一根丝一根丝地嵌在铜胎上,组成景泰蓝作品的基本图案,就象绘画中的线描,但它不是用笔勾线,而是用丝表现。掐丝是景泰蓝制作工艺中难度较大,不易掌握的一道工序,也最赋诗意。从事掐丝的工人要具备一定的美术绘画基础。

 

4、点蓝、烧蓝:点蓝用的釉料是以石英、长石、硼砂等矿物质和多种化工原料熔炼烧制而成,有的品种还要加上黄金。它光亮、易熔、易着色。点蓝工人用蓝枪或吸管将碾成40目至100目的釉料填入丝间,与丝相平。经高温烧结,膨松粉末状的釉料会凝固下凹,然后再点蓝再烧结,如此反复三至四次,行内俗称“点二火、三火”。点蓝就像绘画中的着色。一件完美的作品,颜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同作品的二次创作。因此,点蓝工人要具备较高的色彩审美能力和一定的色彩调配知识。长期的工艺实践,使点蓝艺人们创出了许多点蓝方法,如渲染法、衬染法、罩染法,剔染法等。这些表现手法和工艺改革,突破了点蓝原有的水平,使之更具有色彩的感召力和艺术效果。

5、磨光:经过点蓝、烧蓝后,釉料已固定在胎上,因薄厚不均,需将其磨平,使掐上的丝纹显露出来。磨光工艺分剌活、粗磨、细磨等程序。先用粗砂石,再用细砂石把产品表面凸出的釉料磨平,然后再用黄石、木炭细磨,除去火亮、黑丝,直到发出均匀的亮光。一些圆型制品,可使用简单的机械磨光,异型制品仍是历史上沿袭下来的手工磨光。

6、镀金:为了防止景泰蓝制品的氧化,使之更耐久,更美观,需要在产品表面镀上一层黄金。镀金溶液是按一定比例配制而成,镀金时,将产品挂入金液槽中通上电流。在正负电流作用下,使之形成一定的电流密度,完成镀金。以上这些是工艺流程中主要工艺的介绍。

 

 

 

京珐牌
传承人

 

代别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文化程度

传承方式

第一代

崔德华

1888年

不识字

师徒传承

 

梅树深

1893年

不识字

师徒传承

 

刘恒仁

1898年

私塾6年

师徒传承

第二代

刘庆和

1904年

小学一年

师徒传承

 

郝友三

1909年

初中

师徒传承

 

汪宝成

1913年

小学

师徒传承

 

王清元

 

 

师徒传承

 

陈泽宽

 

 

师徒传承

 

齐长发

 

 

 

第三代

梅炳权

1925年

小学

梅树深之子 家族传承

 

刘庆荣

1923年

小学三年

刘庆和之弟家族传承

 

于兆贵

1923年

小学

师徒传承

 

钱美华

1927年

研究生

与汪宝成、于兆贵学习技艺

 

周朝汉

 

 

 

 

缪培英

1933年

 

 

 

李连厚

 

 

 

 

刘春景

1937年

小学

 

 

高  富

 

 

 

 

孙玉庆

1922年

 

 

 

柳德瑞

1933年

小学

 

 

张振玉

1938年

 

 

 

王德才

1937年

 

 

 

顾书深

1936年

 

 

第四代

米振雄

1939年

初中

师徒传承

 

刘玉彩

1936年

小学

师徒传承

 

耿云吉

1935年

小学二年

师徒传承

 

果广德

1933年

小学

师徒传承

 

陈库江

1939

初中

师徒传承

 

胡伯义

1936年

小学

师徒传承

 

宗稳占

1932年

小学

师徒传承

 

戴加林

1945年

中专

专业院校学习,师徒传承

 

宋辉荣

 

 

 

 

王文素

1939年

 

 

 

刘德喜

 

 

 

 

刘素珍

1939年

初中

 

 

王瑞瑜

1940年

初中

 

 

孙金福

1941年

大专

 

 

王长岭

1942年

 

 

 

李国柱

 

 

 

 

李  富

1937年

小学

 

 

李荣魁

1941年

 

 

 

李东亮

1934年

 

 

 

杨  水

 

 

 

 

杨友仁

 

 

 

 

刘春景

1937年

小学

 

 

张振邦

 

 

 

 

 

柳德瑞

1933年

小学

 

 

赵士茹

 

 

 

 

 

史连泉

1939年

 

 

第五代

刘剑明

1954年

初中

师从米振雄 陈库江

 

衣福成

1957年

本科

师从米振雄 胡伯义

 

陈继凯

1953年

本科

师徒传承

 

赵志柔

1950年

初中

师徒传承

 

王宝双

1955年

初中

师从胡伯义

 

张笑兰

1958年

高中

 

 

李宝珠

1958年

高中

 

 

赵静云

1958年

高中

 

 

郭京华

1957年

大专

 

 

刘翠英

1957年

高中

 

 

徐庆瑞

1945年

本科

师徒传承

 

牛  华

 

 

 

 

姜亦波

1956年

本科

 

 

乐勇可

1957年

高中

 

 

李惠敏

1957年

 

 

 

姜建岭

1959年

高中

 

 

吴志合

 

 

 

第六代

钟连盛

1962年

大专

师从钱美华 戴加林 于兆贵

 

李  静

1962年

中专

师徒传承

 

耿英健

1961年

高中

师徒传承,钱美华之徒

 

罗淑香

1962年

初中

师从宗稳占

 

果玉文

1957年

高中

师从于兆贵 米振雄

 

卫鲜萍

1958年

初中

师徒传承

 

刘淑香

1957年

高中

师徒传承

 

张忠臣

 

 

 

 

谢燕华

1963年

大专

 

 

闫  坤

1962年

 

 

 

林  洁

1964年

中技

 

第七代

王荣欣

1975年

初中

师从罗淑香

 

付智华

1980年

大专

师从钟连盛

 

左  红

1980年

大专

师从衣福成、钟连盛

 

赵  楠

1982年

大专

师从卫鲜萍

 

张  曦

1983年

大专

师从刘淑香

 

曾  洁

1989年

大本

师从衣福成 李静

第八代

刘  彤

1996年

大专

师从王荣欣

 

张  艳

1984年

中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