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大泉源酒业有限公司是以生产销售“大泉源”、“泉源御”、“酒海”品牌系列白酒为主的市级骨干企业,集白酒大健康产业、文化旅游业为一体,是国家商务部认定的中华老字号企业。
公司拥有万吨清香型和芝麻香型白酒生产基地,并在吉林省松原、白城两市拥有万余亩高粱种植基地。产品覆盖全国20多个省市地区,“大泉源”牌白酒商标2013年被国家工商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清·宝泉涌”酒坊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地下酒窖保存完好并仍在使用,清朝至民国的木制酒海计53个,其中4个被认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其余49个为国家三级文物。大泉源酒传统酿造技艺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泉源酒业是吉林工业大学、通化师范学院教研科研基地。同时是全国酒文化优秀企业,全国酒文化研究重点单位。
大泉源酒是中国北方白酒的优秀代表,1978年10月在大连普兰店举办的黄河以北九省市白酒评比中曾荣获第一名的好成绩。1993年大泉源白酒在法国巴黎国际食品博览会上荣获金奖,这是中国参赛品种仅有两个荣获最高奖项的白酒品牌之一。1995年荣获武汉“首届中国国际食品博览会金奖”。
大泉源酒在400多年的传承发展中汲取了中华满族、汉族、朝鲜族先人的酿酒技艺,创造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白酒品质。2010年2月大泉源酒被国家质监总局认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大泉源酒坚持在“继承中提高,创新中发展”的企业核心理念,不断挖掘,积累丰富企业文化;不断创新发展提高品质;不断探索广大消费者喜闻乐见的宣传形式,扩大知名度。为大泉源酒争创全国名酒品牌增添了强大活力。2022年被吉林省食品协会评定为“吉林纯粮固态白酒示范企业”。
吉林省大泉源酒业有限公司创办于明朝末期,历经明、清、中华民国传承至今。在四百多年的发展传承中,经历了民间烧锅作坊、御用烧锅、宝泉涌酒坊、国营酒厂和民营企业等不同发展阶段。
一、民间烧锅作坊
早在明朝末期,大泉源酒业所在地(现大泉源满族朝鲜族乡)隶属建州卫,归当时三大女真部落之一的苏克素浒河部费阿拉(现辽宁新宾满族自治县)所辖。
这里是满族先祖的居住地。女真人(也称金人)善骑射、渔猎,亦喜饮酒。女真人“瓜尔佳氏·大泉”利用村中宝泉井水,开烧锅酿酒之先河。烧锅名曰嘎珊,且初具规模。供应族人及周边部落人饮用,很有名气。
二.御用烧锅的荣耀
1583年清太祖努尔哈赤以其父、祖父遗留下十三副盔甲起兵,在征战董鄂部时,曾在烧锅附近屯兵,努尔哈赤及士兵饮用烧锅酿出的酒后赞不绝口,遂令烧锅专门为其酿酒,作为军队出征、犒赏、誓师、祭祀等重大活动之用。
1616年努尔哈赤率八旗子弟统一女真部落,建立后金政权,在赫图阿拉城举办称汗大典时,钦定“嘎珊”为御用烧锅,从此开始成为后金王朝酿制贡酒的基地,大泉源酒便以其纯正的皇家贵族品质展现在世人的面前。
清朝从1616年至1911年的29多年里,特别是大清朝统一华夏入主北京之后,康熙、乾隆、嘉庆、道光等四位清朝皇帝先后十次东巡兴京(到现新宾永陵祭祖),其间仪马车仗及生活用品除少部分由皇宫自备外,大部分由所经沿途地方供给。在永陵拜祖祭祀中所用祭品及用酒均由兴京(新宾)辖区提供,当时嘎珊烧锅是专门酿酒的烧锅之一,在兴京祭祀活动结束后,还要用此酒在通化县二密镇的“额尔敏祭台”对其祖上发祥地——长白山进行遥拜,直至1829年道光帝最后一次东巡祭祖。
三、宝泉涌酒坊
这个时期大泉源酒业所在地(现大泉源村),清光绪三年(1877年)归属所建通化县,先后叫庆聚保、宽栗乡,通化县在此期间隶属清奉天省兴京府扶民厅,烧锅已更名为“哈厦”,一直处于官办状态,而且是经营惨淡。
1884年,奉天商人傅成贤对这一御用烧锅非常看好,筹资2000块大洋买下古井泉和周边20亩地,兼并了烧锅,在原有基础上扩建成酒坊(有伙计20多人,日产白酒300多斤)。兴京府因老烧锅为清廷有过御用之功,赐傅成贤创办的酒坊为“宝泉涌”之名号,通化县府为其造“宝泉涌酒坊”大匾(复制品现保存在大泉源酒业历史文化博物馆)。“宝泉涌酒坊”为兴京府二品都统爱新觉罗·同吉亲笔所题。当年宝泉涌酒坊酿造的纯粮美酒名甲一方,被誉为“关东第一烧”。1912年至1928年间,宝泉涌酒坊所在地归属奉天东边道,东北王张作霖任东三省巡阅使期间,曾于1918年到通化县巡察,通化县知县潘德荃亲自陪同(1910年2月-1920年任通化县知县),队伍翻过高丽墓子岭来到宝泉涌酒坊,傅成贤命人杀猪宰羊、好酒款待。因酒质醇香,督军府命通化县每年上缴500坛(每坛200斤)宝泉涌酒来抵顶官税,一至延续到1928年,张学良易帜东北,因此被当地百姓称此酒为“关东王酒”。
伪满时期,在日伪统治下,“宝泉涌酒坊”经营步履维艰。受爱国主义和民族气节的影响,“宝泉涌酒坊”被东北抗联部队发展成抗联秘密联络站,秘密为抗联战士提供物资和传送情报,1936年10月13日杨靖宇将军得到线报后,率领抗联战士在大泉源乡张家街打了一场漂亮的伏击战,消灭11名日本士兵,有力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民国28年(公元1939年),通化县开始实行以村辖屯的体制,应全体村民诉求,认为村内的宝泉古井乃好水之源,于是村子正式定名为大泉源。1939年,由于傅成贤年事已高,将烧锅转让给大财主刘敬斋经营并改名“宝源涌酒坊”。
四、国营酒厂
1945年日本投降,通化解放。3月省委书记吴溉之命令由解放军等新组建的东北民主联军的“黄河部队”接管“宝源涌酒坊”,将酒坊酿造出的高度原浆酒全部征调给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通化航校,用做飞机训练的补充燃料。1947年3月人民解放军把国民党军队赶出通化,“宝源涌酒坊”才真正回到人民手中。由通化县人民政府生产管理处管理,更名为“通化县兴源酒厂”。任命滕福山、薛远章为负责人,同时兼并了附近的江甸子烧锅、江口烧锅,老酒坊从此获得了新的发展。1959年7月25日通化市委书记赵明勤带领相关人员考察“兴源酒厂”后,做出支持酒厂扩大生产规模的决定。扩建厂房,增加发酵窖池。日产白酒能力达到4500斤。1960年兴源酒厂更名为“通化市白酒厂大泉源分厂”划归市属国有企业。由于受通化市、县政府行政区划分合的影响,国营酒厂的归属权几经变化,1962年传承了350多年,几易其名的大泉源酒厂,被通化县人民政府正式定名为“地方国营通化县大泉源酒厂”。为提高酒厂的知名度,扩大品牌传播力度,1964年大泉源酒厂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以“古井亭”和“大泉源”字样为图案登记注册,至此,大泉源酒拥有了第一枚真正意义上属于自己的官方给予的品牌商标。同年酒厂进行技术改造,建成第一条设备比较简陋的瓶装酒生产线,日产每瓶450ml,每箱24瓶的白酒300箱。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此时所生产的大泉源白酒全部按计划被县糖酒公司收购,凭票供应消费者。
1、第一轮承包
1984年国营大泉源酒厂实行第一轮承包经营,由唐守士组阁。大泉源酒业良好发展势头受到县委、县政府的关注。为支持酒业发展壮大,县领导到酒业现场办公,与酒厂东部相邻的大泉源中学协商,酒厂出资24万元,为中学建教学楼,中学转让一块地皮为酒业建厂房,解决了扩建用地问题。1990年酒厂建成2800多平方米的酿造车间。1991年又新建一座3200平方米优质白酒酿造车间,使酒厂扩大二十四个酒班、232个窖池的生产规模。
2、第二轮发展
1994年8月17日唐守士调离。县政府选派曾任通化县化肥厂车间主任、通化县造纸厂厂长,时任经委副主任高义兴任大泉源酒厂党支部书记兼厂长。1995年初,大泉源酒厂开始又上了一个新高度。领导干部和职工发奋图强,严格管理,提高质量。走访用户,以市场为导向,使企业营销红火起来。4月25日吉林省国有资产管理局估价大泉源牌商标市值达到712万元。
在这一轮承包中,大泉源酒厂已成为通化县的支柱产业,每年实现利税达到了千万元。多次被县政府授予明星企业称号。
3、国企困境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不断向前迈进,国有企业改制的力度不断加大,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国营体制的企业已不适应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大泉源酒业发展已陷入了困境,销售市场萎缩,生产设备破旧、酒厂停产,工人放假。面对几百名工人的吃饭问题,面对具有近400多年历史的民族品牌即将遭受毁灭的现状,2004年6月23日,县委、县政府果断做出大泉源酒厂转制重组的决定。
五、转制后的大泉源酒业
在公开向社会招标转让,众多报名申请的重组人选中,关宝树以其人格魅力和综合实力的优势,经严格的法律程序竞标成功。独资整体收购了大泉源酒厂,组建了民营通化县大泉源酒业有限公司。这是大泉源酒业的又一次事关前途命运的重大拐点和历史抉择。转制后,企业筹措资金对厂房和生产设备进行全面维修和升级,改造迅速恢复生产。为把品牌做大做强,公司开创了以文化力打造生产力的振兴之路。挖掘企业历史,丰富企业文化内涵。随着企业历史文化的滋养,宣传形式深入人心,销售市场迅猛发展。2010年公司再一次进行扩能改造,经县政府协调,将中学整体搬迁,酒厂在原中学校址上扩建,新建厂房3万平方米,达到了年生产万吨优质白酒的能力,产品增加达到120种,形成了高、中、低三个档次的产品格局。为塑造百年老厂的新形象,公司斥巨资对厂房进行全面改造。为了传承前清历史和宫廷文化,按清宫廷建筑风格,修建仿古“大泉源酒文化历史博物馆”、“工业景区大门楼”、“传统酿酒车间”、“仿古办公楼”等,进入酒厂仿佛回到200多年的清朝时代。改制后的大泉源酒业在各级政府和领导关心支持下发展迅猛,创造了东北酒行业的奇迹。2012年向国家纳税超过了3200万元。民营大泉源酒业的快速发展也得到了各级政府的各项奖励,企业先后荣获“吉林名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工业旅游景区”、“全国‘守合同、重信用’AAA级企业”、“吉林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2014年11月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大泉源酒的酒文积淀化丰厚,源远流长。在长达400多年的发展中一脉相承,创造独具地方特色的酿造文化,在文化与技艺高度契合中造就了卓越的白酒品质,而成为中国北方酒文化的重要发源地。
早在清太祖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皇太极开创大清王朝时,大泉源酒就被确定为清宫廷祭祀用酒,其酿酒文化与清宫廷祭祀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民国时期“宝泉涌酒坊”做为抗联部队秘密的联络站,为其提供物质援助,传递情报,抗击日本侵略者,为最终取得抗战胜利做出可歌可泣的英雄壮举,铸成的红色文化被通化市人民政府编入“通化市抗联红色资源”一书中对外交流,广为宣传。
90年代,大泉源酒业开始进一步加强企业文化的建设,逐步认识到文化是酒的灵魂,是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企业要做大做强必须打好坚实厚重文化基础。因此公司开始挖掘企业历史,收集整理历史资料,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企业被评为“全国酒文化优秀企业,全国酒文化研究重点单位”。
2004年企业改制为民营企业后,进一步加强了企业文化的发现、挖掘、传承、发展,对企业文化建立的认知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文化的最大作用就是为品牌找“灵魂”、为消费者找“理由”、为行业找“出路”、为产品找“销路”……2007年4月公司聘请考古专家对“清宝泉涌酒坊”遗址进行考古挖掘。相继发掘发现了“古井、古甑锅灶台”、“古发酵窖池”和“木制酒海群”四大遗址,在此基础上,公司于2007年5月修建了大泉源酒业历史文化博物馆,馆内收藏各种酒器、书画、酿酒工具等计301件(套),是吉林省酒类行业中建馆最早、规模最大、馆藏文物最多的酒文化博物馆,2020年4月被通化市委宣传部评定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为了把大泉源酒历史文化由口口相传升华为文化相传,公司多次邀请东北诗人到酒业参观游览,以大泉源历史文化、传说故事、美酒佳话为题材,现场吟诗填词,现场挥毫题字作画,留下许多珍贵墨宝,并建立了诗词碑林,供游客参观。并由吉林人民出版发行《酒海溢香》诗词专著一部。公司的“酒香诗社”不定期创作微刊、美篇,组织专人收集整理编写的《关东山酒俗》等文化专题期刊,宣传传承大泉源酒文化。为了扩大酒文化的宣传,公司与多家新闻媒体单位和影视剧组多方位、全角度合作,把大泉源酒业的历史文化融入“闯关东”、“远去的飞鹰”、“大源奇事”、“绝地枪王”等多部讴歌东北抗联抗击日本侵略者和演绎关东山民俗风情的电影、电视剧之中,观众在欣赏影视节目的同时也了解了大泉源酒业悠久的历史文化,我们还聘请通化的地区相关专家撰写大泉源的发展脉络的文史资料,并将资料刊登通化市、县政协出版的文史资料上,被两级政协组织作为对外交流联谊的重要资料。
白酒酿造是生物化学转化过程,是由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将谷物中的淀粉转化成糖,再由多种酵母菌将糖转化为酒,同时生成许多种呈香呈味物质,使白酒具有独特风格,因此,大泉源独特的地理气候和优质的矿泉水,再加上独特的微生物种群,决定了大泉源酒的独特风格,这是其一.其二:大泉源酒选用东北红高粱为原料。其三:酿造工艺为“清蒸混入、续碴法”,窖池采用柞木木板窖发酵。
酿造过程中的配料,发酵的水分、温度、配料比等是需要灵活掌握的,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师傅的经验非常重要,这样师徒传承是大泉源酒传统酿造技艺必须保持的方法。
酿造工艺如下:
一、制曲
小麦粉碎,加水搅拌,水分控制在36%-38%范围内。踩曲,曲块30×20×8(cm)。
入房培养:顶火温度控制在45℃-47℃之间,整个培养时间30天。
二、酿造
1、高粱粉碎4-6-8瓣,加稻皮、水、装甑用蒸汽蒸料加热,圆气后蒸15分钟,蒸至熟而不粘,内无生芯,为最佳。
2、配料:将上述原材料出甑后冷却至所需温度,加回醅、大曲、水、入窖发酵。
3、入窖发酵
窖池以前采用柞木板做窖壁之板窖,现在采用水泥窖。以前发酵采用大曲,现在是大曲、麸曲、生香酵母相结合,多菌种发酵,发酵期30天。
三、蒸馏
将发酵好的酒醅出窖蒸馏。装甑要求:轻、松、匀、薄、准、平,接酒时掐头去尾,入库酒度不低于62度。
四、贮存
容器采用东北红松木制酒海,酒海内采用猪血、鹿血、桑皮纸内封,贮存期三年以上,采用木制酒海贮藏,优于白钢罐贮藏,木制酒海更加有利于白酒的老熟。
五、勾调出厂
勾调选用净化后的矿泉水降度,选用不同贮存期的陈酒按比例组合,使成品酒达到:清香带陈香、绵甜柔和、余味悠长的独特风格,经检验合格后包装出厂。
关宝树,男,满族,1966年6月出生,中共党员,大学学历,高级工程师,现任公司顾问。吉林省“特等劳动模范”、“吉林省人大代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吉林省酿酒行业先进个人”。
侯玉琦,男,汉族。1950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高中学历,高级工程师,现任公司调酒师。“全国轻工业劳动模范”、“省政府三等功”、“通化县名匠”。
刘久海,男,汉族,1970年12月出生,中共党员,高中学历,现任公司酿酒车间班长。先后评为“先进生产者”、“劳动能手”、“厂级标兵”、“通化市五一劳动模范”、“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继承、提高、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