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锅居始建于清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是目前北京规模最大的主营砂锅菜肴的中华老字号,先后被评为国家酒店酒家示范店“五钻企业”,“北京市著名商标”,砂锅居“全猪席”制作技艺评为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砂锅居开业之初叫“和顺居”。因当年用一口据传是明代年间的特大砂锅,煮卖上好猪肉,肉之肥美不腻,味道极佳,于是好食者众。日久,人们则以砂锅居代之原名。
砂锅白肉堪称“京都一绝”。远在明朝既是宫中美味,及至清代更为乾隆乃至慈禧太后的席间珍品。据传,砂锅居曾有乾隆帝留下御笔的轶闻。砂锅居创建之初,常有宫内文武官宦来此啖肉。
“白肉一绝”渐日传入宫,乾隆帝亦有耳闻。一日,皇上兴致有佳,遂差人传砂锅居厨师进宫。乾隆帝膳后余兴未尽,遂题笔“此乃珍馐 ,味之一绝”。自此,砂锅居更声名大震。至嘉庆年间,砂锅居盛况空前,便有了“缸瓦市中吃白肉,日头才出已云迟”的说法。民间亦流 行歇后语“砂锅居的幌子—过午不候”。时至今日,日臻丰华的砂锅菜,百年流芳的煮白肉和乾隆帝御笔一并成为砂锅居的垂史美谈。
砂锅居以特有的烧、扒、白煮等手法将猪类精粹烹于一筵,赢得“名震京都三百载,味压华北白肉香”的赞誉。历经几代人经营,砂锅居菜肴形成特色。既有宫廷御膳、王府菜肴的细腻,又有北京民间菜的质朴。成为北京菜系中官府菜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