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养心
品牌名称:朱养心
创立时间:1573年
所属地区:浙江省
所属行业:医药
所属企业:杭州朱养心药业有限公司
认定类型:中华老字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认定时间:2006-11-07
品牌介绍

杭州朱养心药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5月,公司地处杭州钱塘新区11号大街10号,交通便利,厂区占地面积7000㎡,建筑面积超11000㎡,建有符合GMP要求的生产车间及公用配套设施和完善的检测设备及场所。主要从事中成药、化学药等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现有员工300余人,系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公司拥有17个中成药、化学药产品批准文号,包括片剂、胶囊剂、软膏剂、硬膏剂等四大剂型,涉及内分泌、皮肤科、骨伤科等治疗领域,产品销售网络遍布全国。

公司遵循专科特色经营和服务至上的宗旨,将传统古方结合现代工艺技术,拥有骨伤科主打产品--治伤胶囊、黄连胶囊及国家级非遗传统黑膏药产品:狗皮膏(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万灵五香膏、清凉膏药等。

公司历时八年成功研发的新型抗痛风药物风定宁(非布司他片),于2013年2月获得全国首家生产批件和新药证书,并获得国家授权的发明专利6项。2018年,《非布司他原料及制剂的研发和产业化》项目获得“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该产品入选2019版《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2020年7月非布司他通过一致性评价,2020年9月成功增加20mg规格,填补了临床用药上起始剂量20mg的空缺。

2017年11月,公司研发的美多信(莫匹罗星软膏)取得生产批件。两项新产品的成功上市,标志着朱养心从传统中药生产企业向以科研开发与技术创新为主导的新型医药企业转型。

朱养心
历史渊源

据成书于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的《杭州府志•方技》记载:“明朝朱养心,余姚人,徒于杭,幼入山,得方书,专门外科,手到疾愈,迄今子孙皆世其业”。

本公司始创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与《本草纲目》同时代问世的朱养心药室。创始人朱养心及其后人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形成了以膏丹为主的外治法特色,并创建了名震江南的朱养心药室,其家传产品以治疗跌打损伤、痈疽疮疡的膏药和防治眼疾的眼药为主体,选用道地药材精心炮制而成。当家产品有:万灵五香膏、阿魏狗皮膏、阳和解凝膏、红膏药及八宝神效眼药等15类。当年各类成药均在药名前冠以“朱氏”二字,以示正宗。晚清年间,可谓“朱养心药室”的全盛时期,当时由民间集资在大井巷为朱养心建造大宅一幢,前店后厂。旧时这一带地处交通要冲,商家林立。朱养心作为当时四家国名药店之一,常常是门庭若市、购者如云。几个世纪的悠远岁月,在民间留下了有关朱养心的许多美丽传说。其中最为有名和感人的是“泼水墨龙”与“和合二仙”的故事以及“良药良医世沾幸福,利人利已天赐吉祥”的佳话。

朱养心其技术秘方的手抄本保存至今,前店后厂的老宅仍处在杭州市现在重点保留与维护的历史街区——大井巷13号原址。在杭州市档案管内可以查阅到朱养心在解放前后的各类档案资料,现存的各类书刊史料也均记载有朱养心的情况,如《金字招牌——杭州名店》、《杭州医药商业志》、《杭州市志》(第七卷)、《中华老字号》画报等,朱养心已经成为祖国传统中药发展史的见证,为祖国传统文化增添了光彩的一笔。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个作坊式的药店历经艰难曲折,逐步组建成符合现代管理规范的制药企业:1956年,公私合营时朱养心后人的私股资金已所剩无几; 1966年,曾更名光明药室;1982年7月正式建立朱养心膏药厂;1988年6月更名朱养心药厂;1999年10月加盟杭州华东医药集团有限公司;2001年3月,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更名为杭州朱养心药业有限公司。

文化传承

朱养心,创史于明代。据现存于大井巷朱养心药室由清人吴恒撰文、金鉴书碑的《杭州朱氏日生堂药室重兴记》载,朱养心药室,始建于明朝天启年间(公元1620——1627年),创建人为朱养心。据清乾隆年间修订的明朝《杭州府志》卷九十六方技中记载:“朱养心,余姚人,徙于杭,幼入山,得方书,专门外科,手到疾愈。”据《朱氏宗谱》载:朱养心,名志仁,号养心。据《杭州朱氏日生堂重兴记》碑铭载:“公讳志仁,本余姚人,恳于医理,天启间,避兵之杭。……悬壶胥山(今杭州吴山)麓,治多奇效,贫乏不收值且赈恤之……爰聚金倚山构庐而崇德焉。”由此可见,朱养心药室,本名日生堂,为余姚人朱志仁于明朝天启年间建于吴山脚下(今大井巷)。其“后世守其业……未尝分爨。”从此,朱氏后人都以制作“万灵膏”、“狗皮膏”、“童禄膏”等一系列膏药和外科用药为生,历经明清两代。

清朝咸丰年间,朱养心药室遭受兵祸,朱氏后裔为避战乱,远走绍兴、宁波、上海等地。朱养心第九代传人朱大勋、朱大成在上海开朱养心药室,继续制药。后朱大勋借贷重修“日生堂”,使朱氏家族得以重返杭州,朱养心药室得以重兴。

此后,朱养心药室仍在吴山大井巷继续经营,其后的朱氏后人仍以全族轮流当值的方式制药,按前店后场的经营模式,自产自销。朱养心药室在朱氏家族中十二代人经营了前后330余年,历经明清两代。

至1950年,朱氏后人朱鸿鼎、朱廉声、凤婉麟、朱雪聆(锡琳)和宁波的朱氏后人朱燕孙合伙,以私营性质经营朱养心药室,不再用“日生堂”的名号。

1956年公私合营开始,朱养心才有了新的转机。

“文革”期间,朱养心被称为封建产物,遭到破坏。1966年,朱养心药室更名为光明药室,从朱氏家族经营了三百多年的大井巷13号迁址到中山中路331号营业。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了继承祖国医药遗产,发扬中医的传统经验,在杭州医药站的支持下,1981年初开始改店建厂,至1982年7月正式建立朱养心膏药厂。

制作工艺

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医药类项目。朱养心传统膏药制作技艺是专门用于骨伤科外用敷贴的传统硬黑膏药制作技术。

明天启年间(1621--1627),伤外科医家朱养心,从余姚迁居杭州大井巷,开设“朱养心药室”(原称“日生堂”),专门从事于骨伤科特色治疗。其膏药制作按照选料、炸药、炼油、下丹、收膏、去火毒、烊膏、摊涂、加药等10多个步骤进行。特别要求掌握炼油中“挂丝”、“滴水成珠”,收膏“老嫩度”及摊膏中“菊花心铜锣边”等关键技术。其产品以膏药为主,用于外科治疗,疗效显著。目前主打产品有:狗皮膏、万灵五香膏、五香伤膏、清凉膏等,其中狗皮膏被列为最新《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品种,列入《国家医疗保险药品目录》,为全国所有医院必备首推品种之一。

朱养心独特膏药制作技术由一代代传承人心授口传下来,传承谱系清晰。第一代:朱养心,第二代:朱宾淳,第三代:朱伟,第四代:朱廷耀,第五代:朱元骥,第六代:朱学泗,第七代:朱楷,第八代:朱肇会、朱道会等,第九代:朱大勋,第十代:朱景彝、朱承昌等,第十一代:朱锡琳等,第十二代:邵祝灿,第十三代:李邦良,第十四代:王金祥。

朱养心传统膏药制作技艺,具有杰出的中药学价值、文化价值、民俗学价值和社会价值,也是祖国中药文化的宝贵遗产。

朱养心
传承人

朱养心独特膏药制作技术,是由一代代传承人口传心授传承下来的,其后人一直秉承“专注伤科”的经营理念与“勤勉精进”的祖训,精心传承与保护传统膏药产品与技艺,并不断在专科领域内发扬光大。朱养心药室生意各房轮流,分别享有当天的经营利润,这种方式较为独特,却对朱养心品牌延续十分有利。

熬膏作为一项技术性很强的传统手工技艺,旧时基本上限于家族内传承。尤其是被视作绝技的内容,传承上有许多严格的规定,诸如:“传里不传外、传男不传女、传大不传小”等等。我国的许多传统技艺如中医、手工制作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基本上都具备上述的特征。但朱养心家族对传大不传小似乎并不拘泥,一代中常常是数房共其业,从而避免了因单传出现特殊情况时技艺消亡。

朱养心独特膏药制作技术传承谱系清晰。第一代:朱养心,第二代:朱宾淳,第三代:朱伟,第四代:朱廷耀,第五代:朱元骥,第六代:朱学泗,第七代:朱楷,第八代:朱肇会、朱道会等,第九代:朱大勋,第十代:朱景彝、朱承昌等,第十一代:朱锡琳等,第十二代:邵祝灿,第十三代:李邦良,第十四代:王金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