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广誉远的起源:广盛号药店
健康与长寿,是人类有史以来不竭的追求。春秋战国人类已经开始炼丹以求长生的实践。魏晋、南北朝时,葛洪、陶弘景等名医创造性地将炼丹术纳入医学范畴,通过五行术变化及外丹炉火,创造出许多祛病养身的药方,葛洪《玉函方》所载“老君益寿散”就是其成果之一。至唐,炼丹术进入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及宋,注重对道教典籍的搜集整理,其中具有存古之功的《云笈七笺》亦将“老君益寿散”收辑其中,并注意到金丹的毒性,开始将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并用。
明代中叶(1512年),朱元璋的八世孙朱厚骢(嘉靖)做了皇帝,十年无子,为此,广集仙药。方士邵元节和陶仲文根据《云笈七笺》所载“老君益寿散(鹤龄丹)”,取长补短,加以增删,并采取“炉鼎升炼”的技术,制成了号称可以长生不老的“仙丹”献上。嘉靖服后,果然身轻体健,连续生了八个儿子和五个女儿,于1541年为此仙丹亲赐药名“龟龄集”,以示服之可获千年神龟那样的高龄。龟龄集从此成为内宫“御用圣药”,被嘉靖所独占,并专享明清十八代皇帝。
陶仲文有个义子杜从问,原籍山西太谷,在邵、陶指导下,专门为皇帝炼制龟龄集。告老还乡之际,将龟龄集处方及制法辗转带回太谷家乡,自家升炼服用并馈赠亲友。
其时的太谷由于地处晋中,物产富庶,为晋东南、晋中、张家口、河南等地商业集散中心,素有“小北京”、“旱码头”之称,豪商巨贾云集,出现了曹家、白家、孙家、孟家、阳邑杜家等商业大家族,正所谓“谈三晋富庶之区者,无不于谷首屈一指”。穷不离当铺,富不离药铺。这些豪门富室骄奢淫逸的生活,使之对医药的需求极为迫切。
时襄桓名医石先生(名不可考)由于医术高明常驻太谷,专门行走于大户人家服务,并和拥有龟龄集的阳邑杜家过从尤密。久之,于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在太谷财富集中之地钱市巷(即后来广升誉的后门院)开设医馆“广盛号”,看病售药,兼为杜家升炼龟龄集,石先生殁后,“广盛号”由杜家接办,以制售龟龄集而闻名。
乾隆四年(1739年)为解决后宫嫔妃因郁血症影响皇族嗣衍的问题,乾隆皇帝借太医院召集全国名医聚居京城编纂《医宗金鉴》之际,诏将妇女郁血病列为研究内容。以英谦为首的医学界巨匠荟萃,集思广益,很快拟出一个处方,施之临床,功效显著。乾隆大喜,遂为此药赐名“定坤丹”(坤旧指妇女,意即坤宫得安定)。从此,“定坤丹”被列为“宫帏圣药”专供内廷使用。
当时有个监察御史孙廷夔,系山西太谷人,于退养之际,设法从太医院将定坤丹处方抄出,交其家庭药铺配制,仅供自家眷属服用,故当时社会流传有“孙氏定坤丹”之称。后来定坤丹处方辗转机缘落入广盛药店,一时,广盛号成为拥有两大宫廷圣药的药店,业务逐渐务由家庭药房转变为前店后厂的药铺,并随着龟龄集和定坤丹的奇效而声誉鹊起,是为广誉远的发源。
第二节 明清时期的发展
雍正年间大开海禁,对于十八世纪的商业发展,起到直接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山西票号的崛起,对全国的汇兑尤其是山西商业的繁荣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当时,我国最早对外贸易口岸——广州已经日渐扩大,土产药材的输出和南药的输入都相当繁盛,广盛药店东家阳邑杜氏敏锐地注意到药材生意所蕴涵的巨大商机,于嘉庆十三年(1808年)年,招入姚聚上等五家资本,使资本总额达到6千两白银,对广盛号药店进行改组,适时投入药材批发生意。“广盛号”同时更名为“广升药店聚记”,简称为“广升聚”,并由小型零销药店发展为趸买趸卖的药材批发商。药店也由独资经营变更为合股经营。
改组后的“广升聚”率先在当时全国药材集散地的汉口和盛产山药、牛膝、地黄、菊花等药材的怀庆(今河南沁阳市)两地设立分号,进行药材购销活动。之后,相继在禹州、彰德(今河南省安阳市)、祁州(今河北省安国市)设立分庄,业务范围迅速向全国各大中药材集散中心和产地扩散。道光七年(1827),广升聚在广州设立分庄,开始进口红花、豆蔻、砂仁、木香、牛黄、犀角等南药的购销生意,从广州进口南药,然后北运禹州进行批发,开启了“太谷广帮”垄断北中国南药市场的先河。
与此同时,广升聚在医药研究方面也成绩斐然,研制出如麝雄至宝丸、八宝玉枢丹、千金散等十余种颇具特效的成药。同时龟龄集、定坤丹由于在汉口、怀庆、禹州、彰德、祁州、广州等分庄的大力推销而享誉全国。制药工具中开始有了畜力石碾石磨、足蹬碾船、手扳磨、杵臼、竹簸、绢罗以及升炼龟龄集的专用工具银锅、炉鼎,制造定坤丹的蜡壳模具和炼蜜铜锅等等。当时的生产量,龟龄集虽然仅有5百瓶,定坤丹也不超过3百盒,但从医药工业角度衡量,已略具雏形。
广升聚的七十年,总分号的存货额达到24525两,相当于原资本的四倍。但由于采取“厚成”、“倍股”等经营制度,在其后的经营中,广升聚股东股数仅占20%,而人力股却增至80%,许多股东看到无利可图纷纷抽股,至光绪四年(1878年)股东仅剩下杜、段两家,于是新招入申达权、秦三馀等七家股东,资金增至2万两,作银股十份,改牌号为“广升药店蔚记”,也称“广升蔚”。
广升聚改组为广升蔚后,实权转入了段家即段纯意的手里。段纯意为太谷沙河村大族,也是山西票号“协成乾”的股东,在广升蔚的股份占到总额30%,身兼“当家”、“掌柜”二职,大权独揽,任人唯亲,歧视排斥申守常、陈永全、乔锦泉、吴会文等旧广升聚时的一班“主将”,造成上层人员间意见对立,引发了一场大的分裂。
光绪十一年(1885年),申守常、陈永全、乔锦泉、吴会文等集体退出广升蔚,并带出股东七家,另招入白燕张元衡等巨富入股,成立以申守常为首的“广升药店远记”,也叫“广升远”,地址选在西大街,和广升蔚铺面相对,人们习惯地叫他们“两广升”。
两广升呈商业竞争模式。初成立的广升远对制度及经营方法采取了大力改革。首先是扩大资金,在光绪十六年第一次分红时,通过“公座”制度使资金从创立时的2万两增至3万2千两。具体做法是将盈余在分红前先提出部分作为“公座”,此公座中包括资本家及人力股共同应分未分的两部分,一方面扩大了流动资金,一方面将部分职员的部分工资用人力股红利的形式留在企业内,使股东和高级职员熔为一炉。此外,对“厚成”的折扣再行加大,使“厚成”愈“厚”。同时设立“帐庄”吸收企业内部人员游资,并大量向外借款,这就大大扩充了经营力量,光绪十六年以后,广升远流动资金经常不下25万两。
其次用人方面,于光绪十一年至十三年,聘请了当时的名医吕振音和杜充谦等人,研发出时瘟药“卫生丸”、小儿药“婴中独立丹”及著名产品牛黄清心丸、牛黄定痫丸等,并对龟龄集、定坤丹两味名药的修合进一步研究改进,使药品声誉日益兴隆。
再次广开分庄,在人力财力得到充实之下,鉴于广州和香港对南药进口的重要性,于1916年正式成立香港分号,经常把资金的60%集中于香港办货,同年开始向南洋一带推销龟龄集,这是远字牌龟龄集出口外销之始。同年,广升远接连在祁州、禹州两个药材集散地设立分庄,1918年开设营口分庄,其后陆续设立彰德、济南、重庆、烟台、西安等分庄,经营范围扩展到东北和西南两大地区,经办川产黄连、贝母,鲁产山楂、银花,豫产生地、山药等道地药材,在济南一度制成阿胶,行销国内外,业务逐步得到发展壮大。
再次大力宣扬推销龟龄集、定坤丹两大名药。1900年南洋一带发生一种叫“疙瘩瘟”的时疫,由于广升远的推广,使用龟龄集风靡一时,享有“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龟龄集”的美誉。民国四年(1915),“远”字牌龟龄集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一等优质奖。1920年龟龄集在农工部商标注册后,连续参加国内外展会,分别获农商部国货展览会三等奖,山西实业展览会一等奖,西湖展览会二等奖。1928年龟龄集创造了外销最高纪录,达到4万瓶,为私营时期历年外销的最高峰,产量也从1885年的2千瓶发展到1928年的5万瓶,定坤丹从2千盒增至1.6万盒。
从光绪十一年(1885年)成立到1930年的46年里,广升远共获利750990两白银,相当于原资金的28.9倍。
广升蔚在申守常等离去后,为了支持企业的继续,又招进了益泰谦、李赞先等入股5千两,凑足总资本2万两之数。但因墨守成规,不思改进,在和广升远的竞争中始终处于劣势,每况愈下。由光绪十一年至光绪十三年的二年间,仅获利3.8万两;而同一时期的广升远却获利18万两;再加上当家段纯意独断独行,许多股东纷纷抽股。到了光绪三十三年,除了段家9千两股金以外,仅余一个郝经德的1千两。企业此时已难以维持,当时的经理杜汉杰设法邀请太谷巨族孟广誉入股9千两,牌号改为“广升誉”,由孟广誉兼任当家。
改组后的广升誉,营业仍无起色,而且出现累亏。1918年又拉入白燕村的张尚渭入股1.2万两,作银股四股;锦全昌经理张锡玉入股9千两,作银股三股;孟广誉将铺底折银9千两,作银股三股,共资金3万两,改牌号为“广升誉正记”。
企业虽然改组,业务的颓势却未能扭转,以致亏损连年,最严重的是1929年,一年就亏损1万2千两。这时孟广誉早已设法将其股金抽走,企业只得又行改组,于1931年改牌号为“广升裕”。
广升裕这次改组发生了一个显著变化,就是加入了新股东王志杰,并请进吴华亭任经理。王志杰是广升远的新任经理,因限于不得在本企业投资的规章,他遂将资金投入广升裕,并仗着广升远的力量对广升裕进行保护。而广升裕拉入王志杰,也正为了利用他的关系来挽回败局。王志杰入股后,立即被选为“当家”,考虑到广升远从资金、人力等条件从事批发商业在竞争中极为有利,因此决定缩小广升裕的批发业务而集中力量搞成药制造,因此“誉字”定坤丹很快名驰三晋,营业得到相对的稳定。
第三节、近代时期的发展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在我国陆续设立教会医药学校和医院,西医和西药逐渐充斥市面,国内又于1929年议决逐渐消灭中医,规定中医中药学校不得列入国家教育系统,中医日益遭到排斥和打击,中药市场不断萎缩,加之中药成药制作多系手工操作,劳动生产率较低,在与西药的竞争中,处于极不利的地位,这就形成了旧中国中医药事业的慢性危机。处于动荡局势的两广升虽也获得一定利润,但由于战争频仍,商业停滞,营业开始出现急剧衰败,1931年广升誉险遭倒闭,1934年广升远出现亏损。
七七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略中国,交通堵塞,物资短缺,广升远在1937年首先将营口分庄撤回,1942年禹州分号东迁郑州,彰德分庄撤回总号,以后重庆、西安两分庄也陆续撤回,到1942年分支机构仅留北京、天津、济南、郑州、香港等五处。
1945年日寇投降,河山光复,两广升重振旗鼓,再图发展。可是内战继起,营业停滞,随之全国性经济危机,货币贬值,两广升实力日渐消耗,1947年广升誉彻底停产,到1948年太谷解放前夕,广升远也是生意困顿、举步维艰。
第四节、公私合营以来的发展
1949年全国解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了加快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国家决定在优先发展国营经济的前提下,对私营经济采公私兼顾,劳私两利的特别政策。百年老店广升远、广升誉受到重视,获得国家给予的贷款,重新焕发生机,恢复了生产。1950 年春,华北对外贸易管理局成立,广升远北京分号以国药“义丰庆”的名义,取得进出口贸易营业许可证,开始重新对外销售龟龄集等传统成药。五反运动开始后,广升远整顿业务,陆续撤回北京、天津、香港、郑州、济南等分号的药材批发业务,调回所有的人员和资金,致力于中成药的生产、销售。这一时期,广升远真正成为中药制造厂,业务也稳步攀升。
1955年春,两广升向国家正式提出公私合营申请。1955 年2月19日,榆次专署以石成富为首的合营工作组正式入厂,主持进行公私合营工作。核定当时两广升资金为 178170 元。1955年4月1日,正式成立“太谷广誉远制药厂”。之后,广誉远划归山西省轻工厅领导,改名为“山西省公私合营太谷广誉远制药厂”,
1956年,创建于清同治五年(1866年)的“广源兴”和创建于天启六年(1626年)的“延龄堂”,先后并入广誉远制药厂。
至此,经历了400余年风雨历程的广誉远制药厂,经历了创建、发展、分裂、兴衰、新生、合营等漫长历程,完成了公私合营,昂首阔步地走向新的征途。
1957年,广誉远为培养中医药后继人才,创建太谷广誉远制药厂中药技校,1965年更名为山西中药材学校。
1958年秋,将军的夫人、时任国家卫生部部长来到太谷古城西大街的广誉远制药厂,看到广誉远职工挤在四合院里生产龟龄集、定坤丹等名药,决定帮助广誉远在城郊建设新厂。 1959年春,广誉远新厂区开始在太谷城南门外建设,1963年建成投产。 广誉远由此完成老字号历史上首次搬迁。搬迁新厂后,通过工具改革及健全制度,1966年广誉远生产总值达498.5万元,为合营初期的8.5倍。
“文化大革命”期间,广誉远于1966年更名为“红卫制药厂”。
1973年企业更名为“山西中药厂”,隶属省卫生厅。1978年恢复了一度倍受清宫重视的“龟龄集酒”的生产。企业在全国21家重点中药企业排行中名列前茅,并一度列为全国8个重点中药厂之一。期间,有领导人亲题厂名,以及为山西中药厂题词“精益求精制良药,兢兢业业为人民”,“中国龟龄集酒”,“中华瑰宝医苑名酒”等。
国家非常重视老字号品牌传统中药的培养和发展。1963年在广誉远建设新厂房后,特为龟龄集的炮制升炼建造了专门场所,延聘老药工传承技术,全面保持了龟龄集特有的制作工艺。1975年著名科学家通过对中国唯一保存完好的龟龄集升炼工艺进行实地考察,对龟龄集工艺运用优选法,经现代检测手段测试,从过去49天的升炼周期中找出升炼最佳点17个昼夜,由此成功研制出龟龄集电子数控程序电升炉,打开了龟龄集规模化生产的新局面。
1980年远字牌商标成为“国家著名商标”;1984年龟龄集获得国家质量金质奖;1985年定坤丹获得国家质量金质奖;1991年龟龄集获北京·传统药长城国际金奖;1995年定坤丹被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指定为唯一专用妇科中成药。
1998年,企业改制为“广誉远中药有限公司”。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的过程中,由于未能及时适应市场经济的变化,把握发展机遇,企业陷入劣势,一度处于低迷状态。
第五节、广誉远目前的发展
2003年8月,在晋中市人民政府推动下,西安东盛集团董事长郭家学收购公司,以西安东盛集团有限公司95%股权,晋中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5%股权对公司进行重组,发展成为目前集中成药生产、销售、研发于一体的现代制药企业及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基地。
为培育山西省中医药高端品牌,打造行业龙头企业,推动山西省中医药产业升级,2021年7月,公司控股股东由东盛集团变更为晋创投资(晋创投资占公司总股本的 14.53%)。2021年9月,晋创投资将其持有的占广誉远中药总股本的 14.53%股份所对应的表决权独家且不可撤销地委托给神农科技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山西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成为公司实际控制人。
广誉远回归国资系统后,始终坚持党对企业的核心领导地位,深入贯彻山西省委“32字要求”和“中医药强省”战略,认真落实省国资委、国资运营公司和神农科技集团各项决策部署,进一步强化企业党建、夯实基层基础;进一步强化党管人才、建强干部队伍;进一步强化廉政建设、确保风清气正;进一步强化“三重一大”议事规则及工作制度,确保党的领导落实到位。通过统筹推进党的建设、战略规划、治理优化、渠道重塑、品牌升级等各项工作,不断夯实发展根基、推动企业创新发展,持续擦亮500年中医药“金字招牌”。
依托传统特色,致力于创新发展,改制以来,广誉远在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关心帮助下,在软硬件建设、销售网络建设、品牌建设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各领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
2004年龟龄集和定坤丹被科技部、国家保密局联合认定为国家保密处方及工艺技术。2005年首次通过药品GMP认证。2006年广誉远获商务部首批“中华老字号”称号,这也是山西省医药行业唯一的中华老字号企业。2008年龟龄集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0年通过GMP再认证。2011年广誉远进入中药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百强,同年,定坤丹列入国家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4年,安宫牛黄丸列入国家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同年,公司获“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远及图”商标获国家驰名商标。同年,妇科中医大师刘敏如莅临广誉远,对广誉远传统工艺给予高度赞扬,题词“弘扬中药文化,传承老厂特色”。2015年通过GMP再认证。同年,占地500亩的“新建广誉远中医药文化产业园”开工建设。2016年公司通过高新技术认定,获山西省制造业百强称号。同年,国内唯一同时拥有“国医大师”、“中科院院士”双重学术地位的中西医结合大家陈可冀莅临广誉远,题词“弘扬传统、融汇新知”。2017年,获得白酒生产许可证,同年公司获国家中医药健康养生旅游示范基地称号。2018年8月,历时三年,“新建广誉远中医药文化产业园”通过药品GMP认证,于10月全面建成投产,实现投资8.06亿元。老字号完成历史上的第二次整体搬迁,由太谷城区新建路171号迁至距城区10公里处,位于太谷南山公园处的新园区的“广誉远路1号”。新园区达产后,可实现年产值80亿元,利税16亿元。同年,企业获得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的认定。该年度公司实现产值18亿元,上缴税金1.6亿元。2019年,通过高新技术企业再认定。该年度,公司完成产值20亿元,纳税1.45亿元。自2015年来,公司各项经济指标以每年约46%的增速发展,连续五年位居地方第一纳税大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