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誉远
品牌名称:广誉远
创立时间:1541年
所属地区:山西省
所属行业:医药
所属企业:山西广誉远国药有限公司
认定类型:中华老字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认定时间:2006-11-07
品牌介绍

山西广誉远国药有限公司始创于明嘉靖20年(公元1541年),是我国有文字记载历史最久的中药企业、中药品牌,享有“中华中医药活化石”的美誉。2006年获首批“中华老字号”称号,这也是山西省医药行业唯一一家中华老字号企业。

一、公司基本情况:

历史上的广誉远曾以“广帮”名号驰骋南北中药材市场,与北京同仁堂、杭州胡庆余堂、广州陈李济并称为“清代四大药店”。自明嘉靖皇帝为公司产品赐名,广誉远与明清十八代皇帝结下不解之缘,乾隆皇帝留有专门的御批:“甚好,足嘉也”。

新的时期,公司恪守常规古训,秉宗奋发,创新发展,形成“一个中华老字号称号;二个国家级保密品种;三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四大精品产品;五百年的历史文化”的品牌核心优势,被评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国家中医药健康养生旅游示范基地、国家3A景区、高新技术企业、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远字牌商标为国家驰名商标。2020年公司获第三届山西省质量奖。

传统经典产品龟龄集、定坤丹、安宫牛黄丸、牛黄清心丸等作为国礼赠送外国元首和政要等。龟龄集和定坤丹作为“国宝”在国际各种场合交流,在中医药文化复兴和中医药国际间文化交流中占据重要地位。

二、广誉远中医药文化:

广誉远品牌常青的重要原因得益于其对生命的敬畏及对质量无止境的追求。

遵德贵生的立企宗旨。“济生拨萃,志在活人”,广誉远历经沧桑长盛不衰的原因在于广誉远始终把济世救人、诚实守信的传统文化和美德,熔铸于企业的经营管理之中,并化为员工的言行,形成了“修合虽无人见,存心自有天知”的自律慎独精神。这种“医者,是乃仁术也”的心怀仁德,保证着广誉远五百年以来以良心选材,用诚心制药,以敬畏心对待产品,用同情心看待患者,因此不仅所产药品质量上乘,疗效卓越,而且以信誉为本,铸造了老字号的百年基业。

道地等级的选材标准。在近五百年的传统上,广誉远一直以用药精良著名。为保证产品几百年间的品质及疗效,公司终秉承“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古训,坚持道地、上品的原则选用原料。近年来,中药材价格持续上涨,有时对成本形成倒逼形势。面对压力公司不但没有降低原料的等级与品质,还在等级上不断提升,如牛黄使用天然牛黄,有效成分胆红素含量要求40%以上(药典规定25%以上),这种从源头上保持的制药人良心的用药特征既来自于老字号一贯的传统,也来自于公司对中药国粹的敬重。

坚实古法炮制技艺。由龟龄集所伴随的中医药治病延年的实践开始,广誉远以不断代的传承,完整地保留着中医药最本真的制作理念、要求及技艺。这种技艺随着时间的淬炼,在大多数企业已泯然无踪,但在广誉远却日益成熟并精湛。为原汁原味地传承发展这些中医药的精萃,公司在传承技艺同时,更严苛地传承着制药的要求,如陈醋需晾晒三年,10公斤晒至1斤;阳土需选东壁土日晒二年以上一味辅料要晒制三年以上;地黄要经过九次的蒸晒,姜炭的制法保留着最古老的制法。这种在急功近利的市场经济中冷静把握,不刻意逢迎,不见异思迁,以耐得住寂寞的心情制造中药的精神才是广誉远传承中医药文化的真正意义。

复兴中医药的精品工程。广誉远基业长青的秘诀在于卓越的疗效,中医药延绵发展的重要原因也在于切实的疗效。但是近年来,农药残留、重金属含量超标、疗效下降等等,使中药材及中成药质量直接影响中医形象,业内甚至担忧:“中医可能会亡于中药”。针对目前中医药行业的流弊,公司提出“制造精品中药,提振国人对中医药信心”,通过“全产业链打造高品质中药”,对中医药文化的自觉与自信进行全面构建。以上游建立九大药材基地,中游建立规模化的生产基地、科研基地及传承基地,下游建立全国重点城市100家国医馆、1000家国药堂的“百家千店”工程,让老百姓真真实实体验到中医药的非凡效果及文化精髓,以此唤起全社会的中医药文化自觉,促进中医药事业良性健康发展。通过精品中药的实施,广誉远多款产品成为“国家名片”,作为“国礼”礼送外国元首和政要。

以科技为驱动的创新工程。围绕“高品质中药战略”,公司坚持“产学研”三位一体方针,先后与山西大学、厦门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组建药物研究院,高举学术大旗,在产品二次开发、临床系统生物学研究、新剂型工艺研究、质量标准提升以及药理、药效、作用机制探索等方面取得突出成就,以循证医学的模式证明了中医药的科学性、有效性及独特价值,为中医药更广泛的应用及中医药文化的自信建立了更多佐证。通过自主研发,取得“一个国家药品质量标准、二个新产品、十六个专利”等科研成果,公司技术中心现为晋中市企业技术中心,企业为高新技术企业。

三、文化传播情况:

广誉远的历史证明,文化是历史痕迹的累积。一种文化的形成需要漫长的经营与塑造以及数代人的实践与印证。一个品牌,一个企业,文化都记录着那些或波澜壮阔,或艰辛琐碎的历史,也凝聚着一代代开拓者的汗水与智慧。只有薪火相继的传承才能使企业在纷繁的品牌中保持个性、特色,走出不同的发展道路。广誉远的品牌借助文化的优势,实施“全媒体打造高品质中药的品牌战略”,以倡导中医药文化自觉与自信为使命,不断推动中医药文化的传播。

1.借势大平台/大IP/大春晚,登陆《国宝档案》、《对话》、《新华网》等有影响力节目,进行文化的快速传播。

2.深耕《非诚勿扰》《新相亲大会》相亲节目助力好孕中国工程。 

3.《非凡匠心》定坤丹专场收视率1.07,芒果tv播放量223.8万,豆瓣评分8.9。

4.品牌定制专属剧目,深度传播中医药文化。 

5.《本草中国》相遇-龟龄集篇收视0.91,豆瓣评分8.4,继舌尖后的又一口碑力作。 

6.2017国际甄尚奖巴黎时装周将中医药与时尚混搭。 

7.匠心传承,发扬光大,千人制药成功挑战世界吉尼斯。 

8.深圳地铁粉红专列,引新华社等权威媒体关注,登微博热搜。 

9.讲好中医药故事

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讲好中医药故事,可以更深远地传播中医药文化,更全面地发掘中医药宝库,更有效地服务全人类健康,推动海内外共同发展中医药事业。这也是广誉远以中医药文化引领中医药产业发展的重要实践。

三年来,公司累计接待各级领导、专家、学者、中医药人士、客户、社会群众等五万多人次,通过博物馆、传统技艺车间等打开中医药历久弥新、熠熠生辉的磅礴图景,讲述中医药波澜壮阔、与时俱进的精彩故事,彰显中医药行业在保障人类生命健康方面的独特作用,在更大范围弘扬以中医药传统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0.品牌宣传推广

围绕“全面覆盖、节约高效,突破创新、内容为王”十六字方针,在传统媒体方面,以央视及江苏卫视、湖南卫视、浙江卫视、北京卫视等一线卫视的广告投放为切入点,聚焦一二线城市的分众传媒、电梯框架媒体,同时通过央视《品牌中国》、《非遗中国行》、湖南卫视《国之利器》等平台制作并播出一系列纪录片,通过黄金档热播剧、热播栏目以及西普会等大型活动进行多样化广告投放。在公共传播方面,冠名“《黄帝内经》知识大赛”等中医药文化传播论坛。社会化营销方面,不断完善自媒体矩阵的搭建,全线打通网络垂直媒体传播渠道,形成以今日头条、爱奇艺、美柚、百度、360、39健康网等多家端口覆盖布局,再加之公司40多个自媒体账号,多平台联合传播,热点同频共振,形成矩阵式的文化传播效应。

11.开展非遗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进行中医药知识的普及和教育。

目前大众特别是年轻一代普遍缺乏对中医药的认知,甚至不相信中医药,关于取消“中医”的言论几度甚嚣,究其原因,在于传统文化认知的缺乏。作为中医药的中坚力量,公司先后走进“西安医科大学药学院”、“山西临汾会计学校”、“太行锯条厂”、山西省农业银行等地,开展非遗进校园、进工厂、进社区等活动,参加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非遗中心、工美集团、社区共同举办的非遗日走进鼓楼街帽儿巷展演,进行中医药常识的传授,培养孩子们对中医药的认知和兴趣,增强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从而在从小培育中医药人才的现实意义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2.百家千店,活态展示中医药文化:配合精品战略,公司在全国范围内启动实施“百家千店”工程,即在全国各大中城市建设1000家广誉远国药堂、100家国医馆进行精品中药的直销及品牌在各地的根植深化。并通过实体传播,进行中医药文化的实体体验。目前,该工程已经覆盖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67个城市,开店200多家。

新世纪的竞争,是品牌的竞争,更是文化的竞争。未来,广誉远将继续以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为己任,以提高企业社会责任感为使命,不断树立公司民族企业的品牌形象,写就晋商新的传奇和辉煌!

广誉远
历史渊源

第一节 广誉远的起源:广盛号药店

健康与长寿,是人类有史以来不竭的追求。春秋战国人类已经开始炼丹以求长生的实践。魏晋、南北朝时,葛洪、陶弘景等名医创造性地将炼丹术纳入医学范畴,通过五行术变化及外丹炉火,创造出许多祛病养身的药方,葛洪《玉函方》所载“老君益寿散”就是其成果之一。至唐,炼丹术进入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及宋,注重对道教典籍的搜集整理,其中具有存古之功的《云笈七笺》亦将“老君益寿散”收辑其中,并注意到金丹的毒性,开始将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并用。

明代中叶(1512年),朱元璋的八世孙朱厚骢(嘉靖)做了皇帝,十年无子,为此,广集仙药。方士邵元节和陶仲文根据《云笈七笺》所载“老君益寿散(鹤龄丹)”,取长补短,加以增删,并采取“炉鼎升炼”的技术,制成了号称可以长生不老的“仙丹”献上。嘉靖服后,果然身轻体健,连续生了八个儿子和五个女儿,于1541年为此仙丹亲赐药名“龟龄集”,以示服之可获千年神龟那样的高龄。龟龄集从此成为内宫“御用圣药”,被嘉靖所独占,并专享明清十八代皇帝。

陶仲文有个义子杜从问,原籍山西太谷,在邵、陶指导下,专门为皇帝炼制龟龄集。告老还乡之际,将龟龄集处方及制法辗转带回太谷家乡,自家升炼服用并馈赠亲友。

其时的太谷由于地处晋中,物产富庶,为晋东南、晋中、张家口、河南等地商业集散中心,素有“小北京”、“旱码头”之称,豪商巨贾云集,出现了曹家、白家、孙家、孟家、阳邑杜家等商业大家族,正所谓“谈三晋富庶之区者,无不于谷首屈一指”。穷不离当铺,富不离药铺。这些豪门富室骄奢淫逸的生活,使之对医药的需求极为迫切。

时襄桓名医石先生(名不可考)由于医术高明常驻太谷,专门行走于大户人家服务,并和拥有龟龄集的阳邑杜家过从尤密。久之,于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在太谷财富集中之地钱市巷(即后来广升誉的后门院)开设医馆“广盛号”,看病售药,兼为杜家升炼龟龄集,石先生殁后,“广盛号”由杜家接办,以制售龟龄集而闻名。

乾隆四年(1739年)为解决后宫嫔妃因郁血症影响皇族嗣衍的问题,乾隆皇帝借太医院召集全国名医聚居京城编纂《医宗金鉴》之际,诏将妇女郁血病列为研究内容。以英谦为首的医学界巨匠荟萃,集思广益,很快拟出一个处方,施之临床,功效显著。乾隆大喜,遂为此药赐名“定坤丹”(坤旧指妇女,意即坤宫得安定)。从此,“定坤丹”被列为“宫帏圣药”专供内廷使用。

当时有个监察御史孙廷夔,系山西太谷人,于退养之际,设法从太医院将定坤丹处方抄出,交其家庭药铺配制,仅供自家眷属服用,故当时社会流传有“孙氏定坤丹”之称。后来定坤丹处方辗转机缘落入广盛药店,一时,广盛号成为拥有两大宫廷圣药的药店,业务逐渐务由家庭药房转变为前店后厂的药铺,并随着龟龄集和定坤丹的奇效而声誉鹊起,是为广誉远的发源。

第二节 明清时期的发展

雍正年间大开海禁,对于十八世纪的商业发展,起到直接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山西票号的崛起,对全国的汇兑尤其是山西商业的繁荣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当时,我国最早对外贸易口岸——广州已经日渐扩大,土产药材的输出和南药的输入都相当繁盛,广盛药店东家阳邑杜氏敏锐地注意到药材生意所蕴涵的巨大商机,于嘉庆十三年(1808年)年,招入姚聚上等五家资本,使资本总额达到6千两白银,对广盛号药店进行改组,适时投入药材批发生意。“广盛号”同时更名为“广升药店聚记”,简称为“广升聚”,并由小型零销药店发展为趸买趸卖的药材批发商。药店也由独资经营变更为合股经营。

改组后的“广升聚”率先在当时全国药材集散地的汉口和盛产山药、牛膝、地黄、菊花等药材的怀庆(今河南沁阳市)两地设立分号,进行药材购销活动。之后,相继在禹州、彰德(今河南省安阳市)、祁州(今河北省安国市)设立分庄,业务范围迅速向全国各大中药材集散中心和产地扩散。道光七年(1827),广升聚在广州设立分庄,开始进口红花、豆蔻、砂仁、木香、牛黄、犀角等南药的购销生意,从广州进口南药,然后北运禹州进行批发,开启了“太谷广帮”垄断北中国南药市场的先河。

与此同时,广升聚在医药研究方面也成绩斐然,研制出如麝雄至宝丸、八宝玉枢丹、千金散等十余种颇具特效的成药。同时龟龄集、定坤丹由于在汉口、怀庆、禹州、彰德、祁州、广州等分庄的大力推销而享誉全国。制药工具中开始有了畜力石碾石磨、足蹬碾船、手扳磨、杵臼、竹簸、绢罗以及升炼龟龄集的专用工具银锅、炉鼎,制造定坤丹的蜡壳模具和炼蜜铜锅等等。当时的生产量,龟龄集虽然仅有5百瓶,定坤丹也不超过3百盒,但从医药工业角度衡量,已略具雏形。

广升聚的七十年,总分号的存货额达到24525两,相当于原资本的四倍。但由于采取“厚成”、“倍股”等经营制度,在其后的经营中,广升聚股东股数仅占20%,而人力股却增至80%,许多股东看到无利可图纷纷抽股,至光绪四年(1878年)股东仅剩下杜、段两家,于是新招入申达权、秦三馀等七家股东,资金增至2万两,作银股十份,改牌号为“广升药店蔚记”,也称“广升蔚”。

广升聚改组为广升蔚后,实权转入了段家即段纯意的手里。段纯意为太谷沙河村大族,也是山西票号“协成乾”的股东,在广升蔚的股份占到总额30%,身兼“当家”、“掌柜”二职,大权独揽,任人唯亲,歧视排斥申守常、陈永全、乔锦泉、吴会文等旧广升聚时的一班“主将”,造成上层人员间意见对立,引发了一场大的分裂。

光绪十一年(1885年),申守常、陈永全、乔锦泉、吴会文等集体退出广升蔚,并带出股东七家,另招入白燕张元衡等巨富入股,成立以申守常为首的“广升药店远记”,也叫“广升远”,地址选在西大街,和广升蔚铺面相对,人们习惯地叫他们“两广升”。

两广升呈商业竞争模式。初成立的广升远对制度及经营方法采取了大力改革。首先是扩大资金,在光绪十六年第一次分红时,通过“公座”制度使资金从创立时的2万两增至32千两。具体做法是将盈余在分红前先提出部分作为“公座”,此公座中包括资本家及人力股共同应分未分的两部分,一方面扩大了流动资金,一方面将部分职员的部分工资用人力股红利的形式留在企业内,使股东和高级职员熔为一炉。此外,对“厚成”的折扣再行加大,使“厚成”愈“厚”。同时设立“帐庄”吸收企业内部人员游资,并大量向外借款,这就大大扩充了经营力量,光绪十六年以后,广升远流动资金经常不下25万两。

其次用人方面,于光绪十一年至十三年,聘请了当时的名医吕振音和杜充谦等人,研发出时瘟药“卫生丸”、小儿药“婴中独立丹”及著名产品牛黄清心丸、牛黄定痫丸等,并对龟龄集、定坤丹两味名药的修合进一步研究改进,使药品声誉日益兴隆。

再次广开分庄,在人力财力得到充实之下,鉴于广州和香港对南药进口的重要性,于1916年正式成立香港分号,经常把资金的60%集中于香港办货,同年开始向南洋一带推销龟龄集,这是远字牌龟龄集出口外销之始。同年,广升远接连在祁州、禹州两个药材集散地设立分庄,1918年开设营口分庄,其后陆续设立彰德、济南、重庆、烟台、西安等分庄,经营范围扩展到东北和西南两大地区,经办川产黄连、贝母,鲁产山楂、银花,豫产生地、山药等道地药材,在济南一度制成阿胶,行销国内外,业务逐步得到发展壮大。

再次大力宣扬推销龟龄集、定坤丹两大名药。1900年南洋一带发生一种叫“疙瘩瘟”的时疫,由于广升远的推广,使用龟龄集风靡一时,享有“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龟龄集”的美誉。民国四年(1915),“远”字牌龟龄集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一等优质奖。1920年龟龄集在农工部商标注册后,连续参加国内外展会,分别获农商部国货展览会三等奖,山西实业展览会一等奖,西湖展览会二等奖。1928年龟龄集创造了外销最高纪录,达到4万瓶,为私营时期历年外销的最高峰,产量也从1885年的2千瓶发展到1928年的5万瓶,定坤丹从2千盒增至1.6万盒。

从光绪十一年(1885年)成立到1930年的46年里,广升远共获利750990两白银,相当于原资金的28.9倍。

广升蔚在申守常等离去后,为了支持企业的继续,又招进了益泰谦、李赞先等入股5千两,凑足总资本2万两之数。但因墨守成规,不思改进,在和广升远的竞争中始终处于劣势,每况愈下。由光绪十一年至光绪十三年的二年间,仅获利3.8万两;而同一时期的广升远却获利18万两;再加上当家段纯意独断独行,许多股东纷纷抽股。到了光绪三十三年,除了段家9千两股金以外,仅余一个郝经德的1千两。企业此时已难以维持,当时的经理杜汉杰设法邀请太谷巨族孟广誉入股9千两,牌号改为“广升誉”,由孟广誉兼任当家。

改组后的广升誉,营业仍无起色,而且出现累亏。1918年又拉入白燕村的张尚渭入股1.2万两,作银股四股;锦全昌经理张锡玉入股9千两,作银股三股;孟广誉将铺底折银9千两,作银股三股,共资金3万两,改牌号为“广升誉正记”。

企业虽然改组,业务的颓势却未能扭转,以致亏损连年,最严重的是1929年,一年就亏损12千两。这时孟广誉早已设法将其股金抽走,企业只得又行改组,于1931年改牌号为“广升裕”。

广升裕这次改组发生了一个显著变化,就是加入了新股东王志杰,并请进吴华亭任经理。王志杰是广升远的新任经理,因限于不得在本企业投资的规章,他遂将资金投入广升裕,并仗着广升远的力量对广升裕进行保护。而广升裕拉入王志杰,也正为了利用他的关系来挽回败局。王志杰入股后,立即被选为“当家”,考虑到广升远从资金、人力等条件从事批发商业在竞争中极为有利,因此决定缩小广升裕的批发业务而集中力量搞成药制造,因此“誉字”定坤丹很快名驰三晋,营业得到相对的稳定。

第三节、近代时期的发展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在我国陆续设立教会医药学校和医院,西医和西药逐渐充斥市面,国内又于1929年议决逐渐消灭中医,规定中医中药学校不得列入国家教育系统,中医日益遭到排斥和打击,中药市场不断萎缩,加之中药成药制作多系手工操作,劳动生产率较低,在与西药的竞争中,处于极不利的地位,这就形成了旧中国中医药事业的慢性危机。处于动荡局势的两广升虽也获得一定利润,但由于战争频仍,商业停滞,营业开始出现急剧衰败,1931年广升誉险遭倒闭,1934年广升远出现亏损。

七七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略中国,交通堵塞,物资短缺,广升远在1937年首先将营口分庄撤回,1942年禹州分号东迁郑州,彰德分庄撤回总号,以后重庆、西安两分庄也陆续撤回,到1942年分支机构仅留北京、天津、济南、郑州、香港等五处。

1945年日寇投降,河山光复,两广升重振旗鼓,再图发展。可是内战继起,营业停滞,随之全国性经济危机,货币贬值,两广升实力日渐消耗,1947年广升誉彻底停产,到1948年太谷解放前夕,广升远也是生意困顿、举步维艰。

第四节、公私合营以来的发展

1949年全国解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了加快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国家决定在优先发展国营经济的前提下,对私营经济采公私兼顾,劳私两利的特别政策。百年老店广升远、广升誉受到重视,获得国家给予的贷款,重新焕发生机,恢复了生产。1950 年春,华北对外贸易管理局成立,广升远北京分号以国药“义丰庆”的名义,取得进出口贸易营业许可证,开始重新对外销售龟龄集等传统成药。五反运动开始后,广升远整顿业务,陆续撤回北京、天津、香港、郑州、济南等分号的药材批发业务,调回所有的人员和资金,致力于中成药的生产、销售。这一时期,广升远真正成为中药制造厂,业务也稳步攀升。

1955年春,两广升向国家正式提出公私合营申请。1955 219日,榆次专署以石成富为首的合营工作组正式入厂,主持进行公私合营工作。核定当时两广升资金为 178170 元。195541日,正式成立“太谷广誉远制药厂”。之后,广誉远划归山西省轻工厅领导,改名为“山西省公私合营太谷广誉远制药厂”,

1956年,创建于清同治五年(1866年)的“广源兴”和创建于天启六年(1626年)的“延龄堂”,先后并入广誉远制药厂。

至此,经历了400余年风雨历程的广誉远制药厂,经历了创建、发展、分裂、兴衰、新生、合营等漫长历程,完成了公私合营,昂首阔步地走向新的征途。

1957年,广誉远为培养中医药后继人才,创建太谷广誉远制药厂中药技校,1965年更名为山西中药材学校。

1958年秋,将军的夫人、时任国家卫生部部长来到太谷古城西大街的广誉远制药厂,看到广誉远职工挤在四合院里生产龟龄集、定坤丹等名药,决定帮助广誉远在城郊建设新厂。 1959年春,广誉远新厂区开始在太谷城南门外建设,1963年建成投产。 广誉远由此完成老字号历史上首次搬迁。搬迁新厂后,通过工具改革及健全制度,1966年广誉远生产总值达498.5万元,为合营初期的8.5倍。

“文化大革命”期间,广誉远于1966年更名为“红卫制药厂”。

1973年企业更名为“山西中药厂”,隶属省卫生厅。1978年恢复了一度倍受清宫重视的“龟龄集酒”的生产。企业在全国21家重点中药企业排行中名列前茅,并一度列为全国8个重点中药厂之一。期间,有领导人亲题厂名,以及为山西中药厂题词“精益求精制良药,兢兢业业为人民”,“中国龟龄集酒”,“中华瑰宝医苑名酒”等。

国家非常重视老字号品牌传统中药的培养和发展。1963年在广誉远建设新厂房后,特为龟龄集的炮制升炼建造了专门场所,延聘老药工传承技术,全面保持了龟龄集特有的制作工艺。1975年著名科学家通过对中国唯一保存完好的龟龄集升炼工艺进行实地考察,对龟龄集工艺运用优选法,经现代检测手段测试,从过去49天的升炼周期中找出升炼最佳点17个昼夜,由此成功研制出龟龄集电子数控程序电升炉,打开了龟龄集规模化生产的新局面。

1980年远字牌商标成为“国家著名商标”;1984年龟龄集获得国家质量金质奖;1985年定坤丹获得国家质量金质奖;1991年龟龄集获北京·传统药长城国际金奖;1995年定坤丹被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指定为唯一专用妇科中成药。

1998年,企业改制为“广誉远中药有限公司”。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的过程中,由于未能及时适应市场经济的变化,把握发展机遇,企业陷入劣势,一度处于低迷状态。

第五节、广誉远目前的发展

20038月,在晋中市人民政府推动下,西安东盛集团董事长郭家学收购公司,以西安东盛集团有限公司95%股权,晋中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5%股权对公司进行重组,发展成为目前集中成药生产、销售、研发于一体的现代制药企业及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基地。

为培育山西省中医药高端品牌,打造行业龙头企业,推动山西省中医药产业升级,20217月,公司控股股东由东盛集团变更为晋创投资(晋创投资占公司总股本的 14.53%)。20219月,晋创投资将其持有的占广誉远中药总股本的 14.53%股份所对应的表决权独家且不可撤销地委托给神农科技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山西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成为公司实际控制人。

广誉远回归国资系统后,始终坚持党对企业的核心领导地位,深入贯彻山西省委“32字要求”和“中医药强省”战略,认真落实省国资委、国资运营公司和神农科技集团各项决策部署,进一步强化企业党建、夯实基层基础;进一步强化党管人才、建强干部队伍;进一步强化廉政建设、确保风清气正;进一步强化“三重一大”议事规则及工作制度,确保党的领导落实到位。通过统筹推进党的建设、战略规划、治理优化、渠道重塑、品牌升级等各项工作,不断夯实发展根基、推动企业创新发展,持续擦亮500年中医药“金字招牌”。

依托传统特色,致力于创新发展,改制以来,广誉远在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关心帮助下,在软硬件建设、销售网络建设、品牌建设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各领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

2004年龟龄集和定坤丹被科技部、国家保密局联合认定为国家保密处方及工艺技术。2005年首次通过药品GMP认证。2006年广誉远获商务部首批“中华老字号”称号,这也是山西省医药行业唯一的中华老字号企业。2008年龟龄集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0年通过GMP再认证。2011年广誉远进入中药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百强,同年,定坤丹列入国家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4年,安宫牛黄丸列入国家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同年,公司获“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远及图”商标获国家驰名商标。同年,妇科中医大师刘敏如莅临广誉远,对广誉远传统工艺给予高度赞扬,题词“弘扬中药文化,传承老厂特色”。2015年通过GMP再认证。同年,占地500亩的“新建广誉远中医药文化产业园”开工建设。2016年公司通过高新技术认定,获山西省制造业百强称号。同年,国内唯一同时拥有“国医大师”、“中科院院士”双重学术地位的中西医结合大家陈可冀莅临广誉远,题词“弘扬传统、融汇新知”。2017年,获得白酒生产许可证,同年公司获国家中医药健康养生旅游示范基地称号。20188月,历时三年,“新建广誉远中医药文化产业园”通过药品GMP认证,于10月全面建成投产,实现投资8.06亿元。老字号完成历史上的第二次整体搬迁,由太谷城区新建路171号迁至距城区10公里处,位于太谷南山公园处的新园区的“广誉远路1号”。新园区达产后,可实现年产值80亿元,利税16亿元。同年,企业获得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的认定。该年度公司实现产值18亿元,上缴税金1.6亿元。2019年,通过高新技术企业再认定。该年度,公司完成产值20亿元,纳税1.45亿元。自2015年来,公司各项经济指标以每年约46%的增速发展,连续五年位居地方第一纳税大户。

广誉远
文化传承

“如果经济发展给了我们什么启示,那就是文化乃举足轻重的因素。”这是著名美国历史学家戴维·兰德斯在《国家的穷与富》一书中作出的断言。如果要探究广誉远长盛不衰的原因,这句话就是最好的药引。广誉远迭经几百年风雨变迁,沉淀积累了自身丰富独特的文化内涵。

“济生拔萃,志在活人”的立号初衷。“可以养生,可以济世者,惟医药为最”。广誉远创立之始,就将人类的健康作为自己的使命,几经时代的沉浮,始终良心制药的精神,通过高品质产品,为病患提供最优质的药品及服务。这种“尊德贵生”思想,成为其驰骋商场数百年而不衰之根基。

“修合虽无人见,存心自有天知”的堂规古训。以修身为始,在独自活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始终秉持“人命至重,有贵千金”的医德,凭着高度自觉,按照一定的准则行动而不做任何违心之事。靠“心”把持住自己,在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利益诱惑时,不为所动。这既是个人修身的过程,也是广誉远对员工的基本要求。

在缺乏监管无序流通的年代,这种依靠良心,敬畏天谴的“慎独”精神,形成了良好的约束机制,奠定了广誉远品牌的基业常青。而今,这种精神已作为老字号的文化基因,融化进企业的血液,成为广誉远在市场经济中的独特气质及竞争资本。

“非义而为一介不取,合情之道九百何辞”的经营理念。广誉远以义利进取作为经营宗旨。视信义为商人处世立业之本;抓机遇作经商灵活变通之法。产品事关人命,所以从不取不义之财,但是合乎道义,可以治病救人,就要放手抓住机遇,再大的利益也敢争取,也要争取。广誉远所特有的这样一种以儒商精神为核心,以进取精神为代表的经营理念,至今在商界仍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诚信为本的信誉观念。广誉远前身各字号以诚信尚义为商业经营的道德规范,并相沿成风,在商界享有很高的声誉。以广升远为首的太谷“广帮”一度把购销进口南药作为业务重点,他们购销药材以质优取胜,常常不惜重金购买质量上等的药材,逐渐在药材市场上赢得声誉,在禹州和祁州药材市场,只要是由太谷广帮药店特别是广升远购买的药材,或是货面上标有“远”标记,买主就不查验货物。每年禹州、祁州药材市场的开    盘,往往是由太谷广帮的首席广升远来决定,特别是砂仁、荳蔻之类的大宗货物价格的开盘。在今天市场经济的竞争环境中,这种始终以诚信为本的经营传统已成为广誉远的经营理念。

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中医药的发展史是一部传承与创新的时代史。早在民国时期,广升远等已经有了商业广告活动,在当时报馆设于太谷城内南门楼道巷平民工厂的《太谷星期报》上刊登报纸广告。而广源兴民国时期品牌宣传的印刷品,则有“山西广源兴药行,炉升龟龄集,妇科定坤丹,中央经济部商标局注册,广东卫生局化验专售,冒效必究,惠顾诸君请认商标及卫生局化验证以免无耻之徒利欲熏心,伪冒影射有碍食者健康,用时当心注意。本主人谨识”的打假意识。广升远民国时期的商标是一幅福禄寿图,最上有“注册商标”四字,下有商标说明文字:“本庄销售此药应有年矣,早蒙士商见信,中外驰名,故于民国九年呈请内务部经令卫生试验所化验,与原方相符,药皆纯正,照准立案,合行销售,复蒙农商部准予注册登录福禄寿商标为记。”说明当时已经结合时代要求,对产品开始商标注册及进行产品检验等。可以说,正是与时俱进的不断创新,推动了老字号近五百年的基业常青。

树立品牌的形象意识。清明起太谷县就有商谚:“两广生意塌得慢,全凭两颗打鬼蛋”。其中“两广”是指“广升远”“广升誉”。“打鬼蛋”即指“龟龄集”和“定坤丹”,其品牌效应,不言而喻。从广誉远发展来看,广誉远历来重视品牌和商誉的建设。从明清禹州、祁州两大中成药市场的良好信誉到从二十世纪初开始,多次参加国内外展览,并在当时农商部举办的“国货展览会”、“巴拿马赛会”、“西湖博览会”等获得奖状、奖章。历代广誉远人都十分重视宣传推广,树立广誉远的品牌形象,并形成今天以“中医智慧全球共享”的传播体系,推动中医药文化走向世界。

广誉远
制作工艺

道地药材的用药标准。几百年来,广誉远为了保证药品质量,坚持严把选料关。在过去,广誉远利用自身分庄分号的采购优势,总是把质量最好的人参、鹿茸留下作为制作龟龄集、定坤丹的原料,此外,所有药物均采用分庄从当地收购的地道药材,如山东济南的阿胶、四川的黄连、贝母、麝香,陕西的当归、大黄,宁夏的枸杞等。从而建立了严格选料用药的制作标准和传统,保持了良好的药效和信誉。新中国建立以后,广誉远除严格按照国家明确规定的质量用药标准外,对特殊药材还采用特殊标准以保证其上乘的品质。例如,人参一定用高丽参或老山参,其他不用。鹿茸一定要用黄毛茸、青茸,不用西茸,因为前者毛细、皮红、味好;后者毛长、瘦老、气味不纯。改制以来,广誉远更是在原有标准基础上建立了更为严格准确的内控标准。

古法炮制的一脉传承。作为独特珍贵的产品,以龟龄集立企的广誉远前身字号,形成一套古老独特的炮制及制作技艺并严格保密。如延龄堂实行世袭的传媳不传女的规矩,两广升则由少数上层人物把握技术,对配方由不同伙计取料,由指定的专人合成。制作技艺当同时有几个人掌握时,会将部分人开除,迫使工人在失业的威胁下不敢互传技术。这样在保证技术保密的同时,形成一套亲传、真传制度,确保了其独特技艺的不断代传承,至今,广誉远完整保留着这套炮制及制作技艺,并以“修合虽无人见,存心自有天知”的严谨性遵古炮制,如法制作。如煅姜炭的制作过程为国内唯一传承至今的古老制法。

独特的炮制技艺(枚举几例)

鹿茸:传统炮制方法为黄酒蒸制,酒制后有升压作用,一般高血压患者不宜使用。配制龟龄集的鹿茸使用老陈醋炮制,这一秘制方法克服了鹿茸的副作用,不但高血压患者也可使用,同时,醋能引药入肝,增强鹿茸补益肝肾的作用。

干姜炭:将干姜置锅内密封,外表涂泥,放火中用不同火候无氧煅烧。其制作过程火候把握极为关键,太过则全部炭化,没有药用价值;不及则不能成炭,无法起到止血功效,只有凭借多年口传心授长期积累的经  验,才能控制火候,使其“炭而存性”,达到精准的炮制要求。经过这种独特技艺制作的姜炭长于温经止血,且以其性温能行,能止血之妄行而无留滞之弊,成为定坤丹中的特色药材。

熟地:首先将个大、干净的生地黄放在缸内,用黄酒拌匀,待酒被药物吸尽后,置笼屉内用武火加热,同时还要用容器收集流出的地黄汁。取出,晒一天,拌入流出的地黄汁掺上黄酒再蒸,如此反复蒸晒八次,至第九次将黄酒一起拌入再蒸一昼夜,晒干。凡此九蒸九晒的熟地“黑如漆,亮如油,甜如蜜,香如饴”,入口便化为精血,毫无消化吸收的障碍,同时使熟地滋阴补血的作用得以加强,起到了很好的增强疗效的作用。

土炒白术:将东壁土(伏龙肝)炒至如沸水状,再加入白术片,炒至药色微黄,具特有香气,表面一层土色。取出放凉,筛去土即得。炒时必须眼疾手快,稍迟则容易发黑降低药效。

珍珠:取珍珠放入豆腐内蒸,至豆腐呈蜂窝状,取出研细即可。

特殊的辅料应用。如入肺用蜜,入脾用姜,入肾用盐,入肝用醋,入心用童便等。如阴土,取山之北或河床三尺下之土,阴凉三年而成,用于姜炭的煅烧,有阴中取阳及抑制干姜过火的作用。阳土,于山之南水之北向阳处取土,经日晒三年而成,主要用于土炒白术,以助其健脾阳止泻泄的功效。如龟龄集中鹿茸炮制所用的醋膏为选用山西产老陈醋,放入特制的晒醋棚中放置三年以上,一般十公斤陈醋晒至一公斤后,其浓缩物方可作为辅料入药炮制。

广誉远
传承人

广誉远制作技艺以师徒心传口授方式代代传承,由于年代久远,主要传承人已都不可考证。1884年两广升时期,广升远的龟龄集升炼大师依次为程永权、程玉生、王志杰、刘定川、丁兆奎、褚效关。其中褚效关传柳子俊,柳子俊为解放前后主要制作大师,之后为宋应龙。

现一代主要传承群体: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龟龄集:柳惠武;定坤丹:柳惠武。

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龟龄集:柳子俊(已故)、宋应龙、李建东。定坤丹:李建春。宫牛黄丸:柳惠武、王锋。牛黄清心丸:王强。麝雄至宝丸:郭青利。

晋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龟龄集:宋全新。定坤丹:孟庆珊。安宫牛黄丸:蔚向前。八宝玉枢丸:柳惠武、岳玉宝。

太谷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龟龄集:郭青利、杨致国。定坤丹:高占龙、杨兆恒、郭青蕴。安宫牛黄丸:郝晋琪、代子彦。麝雄至宝丸:柳惠武、代子彦、李建春。八宝玉枢丸:代子彦、郭青利、王锋。牛黄清心丸:高占龙。

广誉远